五道溝村:鄉村旅游火起來

一場秋雨把武川縣大青山鄉五道溝村齊整的農家樂院落和田地裡正茁壯生長的庄稼沖刷得干干淨淨,紅的更紅、綠的更綠,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氣,讓人不由得心曠神怡。
這樣雨天並沒有讓經營農家樂的何偉風一家閑下來,他們趁著沒有客人趕緊採摘蔬菜、准備食材、清掃院落……
臨近中午雨停了,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汽車喇叭聲,何偉風家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一陣忙碌后,涼拌黃豆芽、素炒土豆絲、胡油炒笨雞蛋、笨雞燜糕、羊肉燴菜……一道道農家風味菜端上了餐桌。
何偉風告訴記者,他家一共六口人,有40多畝地,以前全家的收入全靠著種地,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勉強夠溫飽。幾年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何偉風家建起了菜棚,搞起了農家樂和蔬菜採摘。沒幾年功夫,家裡就擺脫了貧困,不僅吃穿不愁,還買了兩輛小汽車和一輛拖拉機,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去年,何偉風還與燕谷坊集團簽訂了有機燕麥種植訂單合同。“我隻負責種植,到了秋天燕谷坊應收盡收,收購價每公斤8元錢,以前傳統燕麥每公斤1元錢都不好賣,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幾番,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除了自己勤勞,還離不開黨支部的扶持引導啊!”說起家裡發生的巨變,何偉風抑制不住喜悅之情,臉上揚起了燦爛的笑容。“目前我家能接待100多人,我想著下一步要擴大經營面積,增加設備,發展到能接待2000人的規模。”何偉風說起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看著眼前五道溝村一排排嶄新整潔的磚瓦房、平坦寬闊的鄉道,一輛輛城裡游客開來的小汽車,很難想象這裡幾年前還是一個破敗不堪的貧困村。
2014年,五道溝村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89人,被確定為我市唯一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武川縣的53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如今產業扶貧政策的落地、扶貧企業的幫扶、農業旅游業的互相促進,讓村民們通過農家樂、銷售農畜產品、服務就業等方式逐步參與到鄉村旅游的發展中,讓深處大青山腹地的小山村煥發活力、破繭重生。2020年,五道溝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0500元,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實現了從“自治區級重點貧困村”到“鄉村致富示范村”的轉變。
據五道溝村黨支部書記盧常在介紹,五道溝村緊鄰哈達門國家森林公園景區,距離市區僅27公裡,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優勢。村黨支部立足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確定了“黨支部+農家樂協會+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走農旅互動、以旅促農之路,引導帶動貧困戶以開辦農家樂餐飲、住宿、銷售農畜產品、服務就業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發展。
2019年初,該村打造出三星級農家樂2戶、四星級農家樂3戶,帶動了21戶村民發展民俗旅游項目,間接帶動30戶農戶從事農畜產品銷售。無償接受房屋改造的9戶貧困戶共18人直接融入到旅游產業中開辦農家樂,實現年人均收入1萬元以上的目標。
2019年4月,五道溝村被市文旅廣電局評定為鄉村旅游示范村,成為集國家森林公園觀賞、農家小院民宿、瓜果園採摘、民俗文化展覽“四位一體”的農家樂民俗旅游區,鄉村旅游邁上了新台階。
何偉風家的變化只是五道溝村幾百戶村民中的一個縮影。五道溝村從缺吃少穿看不起病,到豐衣足食生活處處有保障﹔從缺水少電路不通,到實現“四通五化六有”﹔從產業基礎薄弱,到鄉村旅游業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蓬勃發展。昔日貧困落后的小山村早已舊貌換新顏,發展為美麗宜居、富足文明的特色民俗村。(記者 雲艷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