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乳香飄

八月的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牛、羊、馬悠閑自在。小雨過后,清新的空氣伴隨著陣陣花香、草香,草原就像剛剛梳洗完的姑娘,漂亮、靈動、迷人。草原上的人們,正在用勤勞和智慧,描繪著幸福的畫卷。
“你看,上面漂著一層黃色的油,說明熬到火候了,這樣的奶豆腐才好吃。”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白音格爾嘎查的銀花,正在自己家裡用傳統方法做蒙古族傳統美食,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語叫“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馬奶等凝固、發酵而成,看起來像豆腐,所以叫“奶豆腐”。奶豆腐可謂牛奶的精華,十幾或二十斤鮮牛奶才能濃縮成一斤奶豆腐,蛋白質含量高達 70%以上,營養極其豐富。
蒙古族姑娘銀花從小在草原長大,奶豆腐對她和草原上的農牧民來說,是家家必備的美食。
“自己家有牧場,牛奶都是純天然的。小時候就吃奶奶和姑姑做的奶豆腐,奶味足、口感好,吃起來特別香。”
有人說,美食裡藏著鄉愁。對於銀花而言,正是對這片草原的眷戀,和美食的不舍,才讓離開家鄉十多年的她,回歸故裡。
“在北京和天津賣牛肉干、奶制品等內蒙古特產,銷量很好,人們都覺得內蒙古的產品貨真價實。我就想,如果用咱們草原牧民傳統的方法,做出來我小時候吃的奶豆腐、奶皮子、烏日莫那種味道,該多好呀!”銀花說,她當時把這樣的想法說給遠在草原上的親人,立即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我說你趕緊回來吧,這可是個好主意。雖然平時也能買到奶豆腐之類的,但是不如小時候的好吃。非常懷念當年家裡做的那種口味,我們就指望你了。”銀花的姐姐感慨到。
回到家鄉的銀花,開始了她的創業夢。在近3000畝草場上,養了94頭奶牛。每天擠牛奶、做奶制品、銷售,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早上4點就去牧場擠牛奶,下午6點再擠一次。現在一天有160斤牛奶,全做成奶豆腐。”
銀花家的牛奶質量好,從草場到牛奶,從食材到制作過程,本著“純天然、無添加”的理念,就連擠牛奶也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做出來的奶豆腐乳香濃郁、口感細膩,得到當地牧民的稱贊。每一塊奶豆腐上都印著她的家鄉“白音格爾”的字樣,意為“富裕的地方”,她希望能帶動家鄉更多的人一起富起來。
“根本不夠賣,像北京、呼市這些外地的訂單都要提前兩周預訂,有時候連本地的都供應不過來。”
每天被“供不應求”的現狀困擾,銀花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把嘎查裡牧民家的牛奶買過來,牧民有了一份額外的收入。奶源充足了,能做出來更多的產品。另外,誰想學做奶制品的手藝,我免費教。讓大家伙學會這門傳統的蒙古族手藝,把我們的美食分享出去,多好呀!”
這些天,天見多識廣的銀花還利用當下時髦的“抖音”進行直播,讓大家通過視頻了解科爾沁草原的美景和美食。她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好聽的抖音名,叫“阿茹娜”。
“我特別喜歡這個名字,就是‘純’的意思。”
阿茹娜希望在這片純天然牧場,用純牛奶,做出純純的奶制品,讓科爾沁草原更美!(王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