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110:牧民的平安“守護神”

初夏的北疆草原,遼闊無際,一碧萬頃。在內蒙古36萬平方公裡的邊境管理區,牧民群眾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曾經,邊境地區交通不便,物資相對匱乏,為了解決牧民群眾生產生活困難,1998年“草原110”應運而生,一輛輛聯防車穿梭在草原與戈壁之間、村鎮與牧戶之間、民警與群眾之間,像一條條紐帶把邊境牧區黨委政府、軍警官兵、各族群眾串聯在一起。
歷經23年創新發展,“草原110”從一個單一的報警求助系統,發展為集綜治、應急、公共服務等多種職能於一體的立體化邊境防控體系,更加符合邊境實際、更能回應群眾需要、更好解答時代考驗。聯防車也逐漸被“馬背警隊”“雪城義警”“強邊固防直通車”“居邊護邊堡壘戶”所取代,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北疆落地生根,開創了警民同心穩邊固防,守望相助共建邊疆的和諧局面。
風雪無阻 保衛居邊老百姓
3月15日,呼倫貝爾地區遭遇暴風雪、沙塵暴交加的極端天氣,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阿爾山邊境派出所民警接到“草原110”報警點報警電話,得知轄區71歲的張奶奶家門被風雪堵住,獨自困於家中,吃飯、取暖都成了問題。執勤民警迅速趕往現場,在11級大風與沙塵、暴雪交加的天氣連續奮戰2小時,將張奶奶救出。
為方便牧民和過往路人報警求助,內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在全區設立“草原110”報警點,每部電話覆蓋附近5到12戶牧民。從1998年創立至今,“草原110”報警點已經覆蓋全區36萬平方公裡邊境轄區,成為邊檢民警與當地牧民共同守衛邊疆的“生命熱線”。
“多虧了派出所的民警和巡防隊員,否則冰天雪地的,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2020年12月23日,群眾寶某來到烏蘭察布腦木更邊境派出所,感謝民警的救援。
前一天,當地遭遇罕見“白毛風”天氣,氣溫急降至零下30攝氏度。23時,腦木更邊境派出所接到轄區群眾報警稱,其兒子寶某駕駛摩托車外出失聯,請求民警幫忙尋找。考慮到天黑風大,草原道路上能見度低、分叉路口多,派出所民警立即聯絡轄區“草原110”聯防隊員,分片走訪居民區詢問搜索,並攜帶工具前往救援。通過一名巡防隊員提供的線索,民警們將寶某可能經過的道路縮減到3條,后經過5個小時的不間斷尋找,最終在一處廢棄房屋內找到寶某。
邊境牧區地處偏遠,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草原110”擔負了救援、調解、治安管理、法律求助、醫療服務等多種任務。2020年,內蒙古邊檢總站依托“草原110”綜治防范體系,查處偷越國(邊)境案件19起50人,破獲刑事案件50余起,化解矛盾糾紛2000余起﹔今年上半年,共查破案件1067起,化解矛盾糾紛900余起,確保了邊境口岸地區的持續安全穩定。“草原110”,成為牧民群眾信賴的平安“守護神”。
綜合治理 構建管邊新格局
“西紅柿、豆角和白菜各要兩筐,再來點新鮮水果和春聯……”2月4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正值北方小年。巴彥淖爾邊境管理支隊烏力吉邊境派出所民警來到烏拉特后旗潮格溫都爾鎮,為轄區牧民群眾代購代採年貨。
“邊境轄區孤寡老人數量越來越多,家也普遍離鎮裡比較遠,採購生活用品很不方便,我們幫他們買好物資送過去,可以為他們減輕不少負擔。”烏力吉邊境派出所民警梁康介紹道,該支隊開通“強邊固防直通車”,為群眾運送生產生活物資、報刊郵件,並承擔起網購物品寄送代收、農牧產品代送銷等職能,當好群眾“送貨員”“快遞員”“致富員”。
送到牧民家中的,不僅僅是包裹和生活必需品,還有黨的政策法規、邊境安全常識。民警利用代送包裹的契機,開展入戶走訪、例行巡防,對牧民群眾進行集中法律宣傳和防火安全教育,廣泛宣傳邊境法律法規,勸導他們安全取暖,以免發生草原火災。“強邊固防直通車”運行開通11年,累計行駛1.75余萬輛次,行程近264余萬公裡,惠及邊境轄區群眾1.9萬余人。
在錫林郭勒盟烏拉蓋草原,“馬背警隊”克服氣候寒冷、地形復雜的困難,完成邊境踏查、巡邏走訪、應急救援等任務。在興安盟阿爾山市,“雪城義警”作為群防群治組織,協助邊境一線民警開展打擊“黃賭毒”“緝槍治爆”等社會治理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警務模式的創新,使得“草原110”防控系統隨之升級,邊境綜合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科技助力 織密護邊防控網
點多、線長、面廣、人稀,是內蒙古邊境地區的真實寫照。怎樣確保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內蒙古移民管理機構選擇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戰斗力。
2020年10月23日,錫林郭勒盟烏拉蓋邊境管理大隊“草原110”聯防隊員莫日根在巡邏中發現,一名男子背包在距離邊境線200米處徒步行走,形跡可疑,他立即按動了隨身攜帶的“草原110”GPS定位報警器按鈕。派出所民警趕往現場,經盤問發現該男子企圖非法越境至蒙古國。
在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馬鬃山邊境派出所巡控室的大屏幕上,馬鬃山蘇木地圖分外醒目,一堆紅色的小標記定格在地圖上,十分顯眼。
“當有群眾在邊境轄區報警時,這個紅色的小標記就會不停地閃動,還有‘突發問題一鍵報警’‘報警人員自動定位’‘巡邏情況實時上傳’‘定期考評自動統計’……”責任區民警呼日查畢力格詳細講解著這些小標記的用途。
隨著“居邊護邊堡壘戶工程”的深入實施,該支隊進一步強化科技應用,用“互聯網+”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設水平。該支隊還自主研發了“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網格化劃分堡壘戶的“責任田”,堡壘戶隻需在手機上安裝巡邏軟件APP,就可以按照邊境派出所后台推送的任務開展日常工作,系統自動記錄工作軌跡,極大地方便了對堡壘戶的日常管理。
家住阿左旗銀根蘇木的巴音別立格就是“居邊護邊堡壘戶”中的一員,他說:“邊境地區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生,我們通過手機拍照、錄音錄像,實時傳輸給邊境派出所,有效維護了我們的家園和諧穩定。”(記者 陳春艷 通訊員 楊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