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民生譜新篇 同心奔小康

——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偉大成就篇

2021年07月04日09:3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這是一部寫在北疆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這是一次全區上下共克貧困的攻堅拔寨。

這是一場“改天換地”的歷史性變遷。

打贏脫貧攻堅戰,內蒙古不負時代使命,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全區累計實現減貧58萬戶、157萬人,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31個國貧旗縣、26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退出。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目標任務全部完成,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

今天,人民群眾的笑臉譜,已經成為最為動人的幸福圖譜。

今天,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已經深深鐫刻在了新時代的坐標上!

精准“滴灌” 萬象更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

內蒙古牢記殷殷囑托,排除艱難險阻,壓實各方責任,匯聚磅礡力量,在民生領域精准發力,奏響內蒙古脫貧攻堅的奮進曲,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滄桑巨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經過初夏一場雨水的沖刷,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浩饒山鎮東平台村秦勇家新建的磚瓦房更加鮮光。

2019年以前,秦勇最怕陰雨天氣。他家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土坯房牆體破損嚴重。每逢雨天,他家總是“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2019年,秦勇獲得國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5232元,蓋起了6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沒錢蓋新房。做夢也不敢想,這輩子還能住進這麼寬敞明亮、暖和舒適的大瓦房。感謝黨的好政策!”秦勇逢人就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脫貧攻堅戰中,內蒙古瞄准貧困人口精准“滴灌”。在實施危房改造這項民生工程中,內蒙古優先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數字詮釋“蝶變”:從2009年內蒙古啟動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程以來,共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130.4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6萬戶,完成中央投資97.3億元,自治區本級投資84.3億元。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場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行動在廣袤草原轟轟烈烈地展開。

在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林西縣“易地搬遷+扶貧模式案例”榮獲“全球減貧案例有獎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林西縣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近2萬人,有五分之一居住在偏遠山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在這些需要搬遷的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和無勞動能力的又佔了六成以上。如何讓這些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縣裡因人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的方式,先謀產業后搬遷,讓產業圍著房子轉﹔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實行“易地扶貧搬遷+互助幸福院+光伏養老”的方式,在社會保障兜底的基礎上,貧困老人們晒著太陽就能養老。

在十二吐鄉達康扶貧產業園,8000多畝的日光溫室蔚為壯觀。2017年,貧困戶蘭國利一家從10公裡外的深山溝搬遷到這裡,分到了1棟大棚和48平方米的安置房,從此結束了吃水難、行路難的歷史。讓蘭國利感到幸福的,不僅僅是屋裡干淨的衛生間、配套的鍋爐和暖氣,還有這棟能“生金長銀”的大棚。

他算了一筆賬:1畝大棚一季能產1.5萬斤番茄,兩季能達到3萬斤,按這兩年的番茄均價每斤2.3元計算,每個棚都能純賺近7萬元。明年,蘭國利准備再租種10畝大棚,大干一場。

來自自治區發改委的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內蒙古各地、各部門以一往無前、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瞄准靶向、擊楫勇進,全面完成了全區12.47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共建設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1135個,安置住房5.31萬套,配套建設農村公路1934公裡,管網1465公裡,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7557個,新建學校、幼兒園、村衛生室、村活動室、廣場等1211個,為全區脫貧攻堅奠定了扎實基礎。

產業扶貧 戶戶增收

在脫貧攻堅大考中,內蒙古還下大力氣推進產業扶貧,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據貧困地區先天條件、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情況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重點形成肉羊、肉牛、玉米、馬鈴薯等特色農牧業和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做到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培育出一大批輻射帶動強的扶貧產業,實現“處處是產業,戶戶增收忙”,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實現產業脫貧。

走進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扎如德倉嘎查白三月的庭院,花兒競放,果兒飄香,讓人流連忘返。

“我家有6個孩子。2014年,兒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兒媳還被診斷出類風濕和貧血病,加之孫女上學,我家一下子跌入了貧困。2016年,我家通過扶貧救助貸到3.6萬元,購置了帶犢母牛4頭。隨后,我家又享受到系列的幫扶政策:政府發放養老保險和取暖補貼2640元﹔兒媳領到農村牧區醫療救助金5000元﹔就讀大學的孫女申請到生源地助學貸款8000元﹔庭院經濟建設助我家種上了李子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到年底算總賬,我家增收了26340元。去年,我家靠養殖、種植和搞庭院經濟純收入達到了七八萬元。”白三月高興地說。

扎如德倉嘎查共有農牧戶123戶,貧困戶34戶。近年來,扎如德倉嘎查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按照“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因地制宜、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發展適宜本地基礎條件的“三個半”(半畝果園、半畝田園、半畝菜園)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全嘎查種植李子、蘋果等果樹約1980棵,每戶平均15棵﹔“菜園子”基本實現嘎查村“全覆蓋”﹔“半畝田”全部推廣種植油葵,戶均年增收800元以上,實現了貧困群眾收入多元化。2016年,該嘎查人脫貧、戶銷號,2017年全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如今,“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五面紅旗嘎查村”等光環照耀著這裡。

產業扶貧已經成為內蒙古脫貧攻堅戰中的一把“利刃”。涌現出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奶業振興、通遼市推進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百企百園”引領鄉村振興、興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等一批先進典型,引領貧困人口“甩窮帽”。

補齊短板 筑牢保障

從2019年開始,內蒙古連續兩年對政策執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產業覆蓋、兜底保障、配套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和集體經濟等十個方面實施“清零達標”專項行動,集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如今,從茫茫林海到廣袤草原,從萬頃良田到戈壁沙漠,一項項專項行動精准落地,一個個貧困家庭氣象一新。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一條條寬闊的黑色柏油路呈放射狀,向著臨近旗縣和12個蘇木鄉鎮延展開來,而173個嘎查村間也被一條條灰色的水泥路相連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改寫著旗裡的發展速度,也改善著老百姓的生活。

“過去的‘煩心路’全變成了‘致富路’。”巴彥呼舒鎮查干敖瑞嘎查脫貧戶白哈申其木格爽朗地笑出了聲,“過去這路又窄又破,走在路上,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買種子、化肥、水泥得用小四輪車一趟一趟拉。現在大車一趟直接送家門口,我們出去賣糧食、牲口也方便多了。”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如今,脫貧攻堅碩果累累:收入保障方面,全區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13793元,年均增長9.45%。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73元,年均增長36.6%。義務教育方面,建立控輟保學數據庫,實行動態監測。2087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完成改造,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有保障全部實現。基本醫療方面,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范圍,符合救治條件的貧困患者做到應治盡治,貧困慢病患者簽約服務實現應簽盡簽。住房安全方面,“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13.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住房安全﹔安全飲水方面,全面實施農村牧區安全飲水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間累計解決了18.3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得到全面保障。

萬眾一心齊攻堅,奮勇開拓奔小康。內蒙古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可歌可泣的喜人成果。奮進新時代,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共圓小康夢。(記者 李永桃)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