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齊心協力 建設幸福家園

2021年05月10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位於烏蘭察布市的岱海,生態環境優美。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供圖
  圖②:呼和浩特市居民在鍛煉身體。
  資料圖片
  圖③:呼倫貝爾市一片農田內,補肥作業正在進行。
  高思然攝(人民視覺)

  呼和浩特市

  老房換新顏 生活更加甜

  本報記者 陳沸宇 翟欽奇

  最近,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榮康小區的居民,紛紛在朋友圈晒出剛改造完成的小區照片。

  退休居民王俊武介紹,小區改造之前,“路面坑坑窪窪,特別是雨天,得踩著磚頭跳著走。”如今,道路平整干淨,下雨后地面幾乎沒有積水。走進外挂式電梯,王俊武笑著說:“老年人腿腳不便,安了電梯,買菜遛彎都容易多了,有急事也不會耽誤時間。”回到家裡,王俊武准備做晚餐,“原來我們家的自來水水流很小,小區改造完成后,水壓大了,生活方便多了。”

  幾個月前,改造工程准備開工時,王俊武曾是反對者之一,“當時,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說,要把我們的私建房拆掉,我不同意拆。”玉泉區社區辦工作人員朱寧介紹,“老舊小區改造如果溝通不到位,政策解讀不清楚,群眾看不到實惠,就會有反對聲音。”

  “那段時間,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常來,給我們展示規劃圖,說明私建房拆除后的地方將進行綠化硬化、安裝健身器材等,還帶我們去參觀改造過的小區。就這樣,大家不僅同意拆除私建房,還主動跟工作人員說想把小區改造成啥樣。”王俊武說。

  從“不讓改、不想改”,到“我要改、這樣改”,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為呼和浩特市居住在老舊小區的27萬戶居民提升了幸福感。目前,呼和浩特市累計投入資金53.46億元,綜合改造小區1972個(次),面積達2700萬平方米,惠及群眾41.69萬戶。

  “小區改造工程好,政府保障操心少。老房有了新面貌,都夸黨的好領導。”榮康小區的居民有感而發。王俊武說:“大家都願意愛護這個‘新家’,讓它一直美下去。”

 

  錫林郭勒盟 

  荒地變草原 治沙更致富

  本報記者 丁志軍 張 棖 本報通訊員 巴依斯古楞

  牧民烏仁其木格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沙地的東南邊緣處,她的家鄉在西烏珠穆沁旗烏蘭哈拉嘎蘇木。烏仁其木格是西烏珠穆沁旗人大代表,她是一名致富帶頭人,也是將治沙付諸行動的生態建設帶頭人。

  “小時候,這裡雖然也是沙地,但基本上都覆蓋著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沒有流動沙丘。”站在自家草場與裸露沙地的接壤處,她回憶道。

  后來,隨著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以及部分牧民過度放牧,破壞了本就脆弱的沙地草原生態。

  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原生態不堪重負。烏仁其木格率先將家裡的200隻山羊和300多隻綿羊賣掉,換回了80頭西門塔爾牛,“牲畜總數少了,對草場的壓力也小了,飼養1頭牛的效益能抵得上6—8隻羊,無論是經濟賬還是生態賬,都穩賺不賠。”

  她還購買了草籽,在自家草場范圍內的50畝裸露沙地上試種。每年春季,盟裡會進行不少於30天的季節性休牧。烏仁其木格借此機會,將50畝沙地一次性圍了起來。

  “起碼5年內不能讓牲畜進入,還要在邊緣地帶栽下灌木,形成沙障后,再種植小葉錦雞兒等固沙植物,逐步恢復生態。”烏仁其木格不斷探索治沙妙招。

  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像烏仁其木格一樣的牧民不在少數。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內蒙古在建設我國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道路上實現著高質量發展。

  2020牧業年度,錫林郭勒盟牲畜存欄數較“十二五”末壓減了236萬頭(隻),壓減幅度達到15%,基本實現草畜平衡的同時,全國肉羊優勢區、特色肉牛產業帶已初具規模。與之相匹配的是,全盟草原植被蓋度平均達46.78%,草群結構趨於優化、草地生產能力明顯提升,平均畝產干草量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達到60公斤,草原沙化退化呈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局面。

 

  通遼市 

  社區樂融融 各族一家親

  本報記者 丁志軍 張 棖 本報通訊員 管 煒

  周末,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民航社區的張淑賢老人家裡格外熱鬧,和面、洗菜、切菜、剁餡……老人和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們有說有笑。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大伙兒圍坐在一起吃餃子、嘮家常。

  年近90歲的張淑賢,早年從滿洲裡遷居通遼。多年前老伴去世,她一人獨居,社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便經常上門看望。逢年過節,大家帶上飯菜,到老人家中陪著吃飯聊天。

  “我們社區共有居民1371戶,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達斡爾族等9個民族的居民生活在這裡。”民航社區主任霍岩介紹,“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處,就像一家人。”

  為了讓社區成為各民族居民和睦相處、幸福生活的大家庭,社區黨員干部和志願者走訪居民,結對子、交朋友,及時幫助各族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曾租住在社區的蒙古族居民宋娜仁格樂日子過得緊,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社區幫她家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搬走好幾年了她還經常回來看老鄰居。”說起社區群眾互助互愛的事,社區工作者包紅雲如數家珍:“錫伯族居民許洪軍家住一樓,搭建了簡易陽台。他發現影響到了樓上鄰居,立馬拆除……”

  在社區這個大家庭裡,鄰裡節、文化節等活動也豐富多彩。社區組織居民成立了文藝隊,編排民族歌舞。每逢節日,社區還會開展文藝演出,各族居民同吃一桌飯,同唱一首歌。

  “平日裡,誰家煮玉米、包粽子,都會給鄰居家送上一份,大家相處得十分熟絡,有這樣的好鄰居,不少居民都舍不得搬家。”霍岩說。

 

  包頭市 

  便民有實招 服務暖人心

  本報記者 丁志軍 翟欽奇

  一大早,就職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一家建筑企業的張廣東,就帶著厚厚一摞材料來到石拐區政務服務大廳,給公司建設的小區辦理居民產權業務。

  張廣東來到大廳,志願者立即上前詢問,得知辦理的業務量大,將他引到綠色通道。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從稅務窗口到不動產窗口,全套業務很快就辦好了。

  “從今年2月起,政務服務大廳開始實行雙休日、節假日‘不打烊’,方便群眾辦理業務。”石拐區政務服務大廳工作人員介紹。

  今年以來,包頭市區兩級多個部門都推出了365天“不打烊”服務,企業可在假期辦理業務,一系列舉措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包頭市還在全市組建“1+10+N”企業微信群,幫助企業解決了不少問題。群裡有所在地區主要領導、各級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企業負責人。企業遇到困難在群裡提出,各部門負責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實時反饋,主要領導全程監督。“前段時間,我們公司急需貸款用於發展生產,在微信群裡反映情況后,很快就得到協調,及時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當地一家企業負責人陳雅說。

  近年來,包頭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全面壓減審批手續、環節,縮短審批時間,企業新開辦時間壓縮至1天以內,刻制印章、申領發票、社保醫保登記、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隻需0.5個工作日即可辦結,努力做到審批少、服務好、速度快。

 

  興安盟 

  幫扶有資金 發展顯實效

  本報記者 張 棖 翟欽奇 本報通訊員 李健萍

  一早,68歲的李喜春就拉著一車青草回了家,粉碎青草、三輪送料、鐵鍬填料、喂養牛群。

  李喜春家住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賽銀花村,是當地的脫貧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成了貧困戶,也不敢去左鄰右舍串門,生怕別人以為我是去借錢的。”回憶過去,李喜春有些無奈。

  為幫助李喜春家脫貧致富,旗裡給了2萬元產業發展資金,李喜春購買了2頭西門塔爾母牛。然而,他心中曾一直有個擔憂,“要是扶貧工作結束了,村裡把這扶貧牛收回去了,我以后可咋辦?”

  脫貧攻堅過程中,有類似想法的貧困戶不在少數。為此,突泉縣要求,獲得扶貧資金的貧困戶都與村委會簽訂扶貧資產確權書,明確扶貧資產歸貧困戶本人所有,產生的后續效益也都由貧困戶本人受益。同時,還要簽訂扶貧資產承諾書,貧困戶承諾不隨意出售處理扶貧資產。如今,村委會裡的一本本扶貧資產管理賬本,記錄著每一筆扶貧資產的詳細情況。

  “自打簽了扶貧資產確權書,知道這牛就是咱自己的,飼養得更細心了。”李喜春笑道。如今,他家的扶貧牛已從最開始的2頭發展到了12頭,同時依托政策,領養了20隻小尾寒羊,也產生了5萬多元的經濟效益。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突泉縣創新扶貧資產管理模式,從縣級扶貧企業的資金流動,到養牛合作社的資產變化,再到村民家中的牛羊買賣,對每筆扶貧資產的去向都能了如指掌,對每次增值都能心中有數。

  截至目前,突泉縣共形成扶貧資產近16億元,到戶產業從無到有、主導產業從弱到強、村集體經濟從小到大,扶貧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為脫貧攻堅工作“續航”,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充沛動力。

 

  阿拉善盟 

  戍邊半世紀 接力守家園

  本報記者 翟欽奇

  天還沒亮,牧民尼瑪就早早地起床,步行幾公裡,來到邊境線上開始巡視。

  尼瑪今年75歲,1971年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當民兵並擔任邊境線護邊員。那時剛剛25歲的尼瑪沒有想到,她會在這段邊境線上堅守整整半個世紀。

  尼瑪還記得來到這裡的頭一年,夜晚站崗時不能生火,也沒有保暖的手套,“整個冬天,我都沒有脫過大衣。”

  作為一名母親,尼瑪也曾面臨抉擇: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當初一起駐守的其他牧民家庭有些都離開了……最終,尼瑪選擇了留下,“祖國邊疆總得需要人來守護,作為一名黨員,我要兌現當初的承諾,守好這段邊境線。”

  戍邊的苦,除了惡劣的環境,還有難以忍受的孤寂。“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有段時間,這裡隻有我們母子倆,我是‘連長’,兒子是‘小兵’。我和兒子哈達布和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講故事、猜謎語。”回望過去,尼瑪語氣平靜。

  在母親的感召下,哈達布和與妻子敖登格日勒接過了守邊“接力棒”。“額吉(媽媽)腿腳不靈便了,我們要陪著她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

  如今,邊境線上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尼瑪一家人從氈房搬進了堅固保暖的房子,用電、用水、通信都十分便捷,醫療條件也更完善了。一家人在巡邊之余,還養了駱駝和羊,有了穩定的收入。今年年初,尼瑪家裡還接通了無線網絡。

  尼瑪的年紀越來越大,但她還是放不下那段邊境線。天氣好時,她就和兒子一起去邊境線上走走看看,“這段路我走了50年,以后你們還要繼續走下去。”

  在漫長的邊境線上,還有許許多多如尼瑪母子一樣義務戍邊的牧民,為了祖國邊疆的安寧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0日 10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