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廣大高校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等落地到貧困地區——

“打贏這場硬仗,我們派出最強陣容”(深聚焦·教育扶貧攻堅克難②)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21年01月17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屠鵬飛長期扎根新疆於田縣,指導農牧民種植管花肉蓯蓉和檉柳17萬畝,引進4家企業落戶於田從事肉蓯蓉加工產業,帶動4萬余人脫貧致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守鍔書院團委書記韓庚,在挂職山西省中陽縣下棗林鄉陽坡村第一書記期間,組織發展核桃豐產園、肉羊養殖、有機肥生產廠等主導產業,把藏在呂梁山區的貧困村變成了美麗鄉村﹔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蘇儻君,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來到雲南省玉龍縣魯甸鄉太平村,為村小建圖書館、為彝族村民建基站,在扶貧路上全力奔跑……

  在決戰脫貧攻堅中,高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發揮優勢,讓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等落地貧困地區,推動各類資金、項目、管理等要素向貧困地區聚集,探索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扶貧路徑,成為脫貧攻堅這場偉大實踐中的生力軍。

  技術幫扶

  助推傳統產業發展升級

  在雲南省鎮康縣木場鄉,提起中國農業大學、提起科技小院,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

  村民楊衛東種植冬桃多年,每年按部就班,種桃收益平平。科技小院落戶木場鄉后,師生們改進技術,採取了測土配方施肥、果樹精准滴灌、幼桃套袋等科學管理手段。“聽了農大專家的培訓,我才知道什麼是新科技。”僅僅一年的時間,楊衛東就嘗到了甜頭:運用新技術種植的冬桃個頭大、甜度高、賣相好,每斤最低能賣5元,而傳統方法種植的桃子最高每斤才賣3元。

  村民陶有華養牛多年,可他家的黃牛卻越養越瘦,直到農大專家、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到來。“曹教授為我制定了‘山繁川育’的養殖模式,還開出低成本飼料配方。短短兩個月,牛肥了、毛亮了、肉質感也增強了!”陶有華掩飾不住興奮:“我准備擴大養殖規模,致富很有盼頭。”陶有華的經驗一傳十、十傳百,現在周圍鄉村的養殖戶、技術人員都來學習,向他討要飼料配方。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地區百姓的口袋鼓起來,高校的優勢是什麼?技術支持、智力支撐,無疑是答案之一。在科技幫扶的基礎上,幫助貧困縣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則是更進一步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專業教師許文平在挂職雲南省洱源縣副縣長期間,聽說牛街鄉燈草灣有一種蘋果,一下子來了興趣。“燈草灣平均海拔2700多米,這個高度幾乎是蘋果種植的臨界點。高海拔種植的蘋果,晝夜溫差大,往往味道更香甜。”許文平馬不停蹄趕到燈草灣:“我從沒見過這麼獨特的小氣候!”

  燈草灣的生態優勢讓許文平看到了洱源蘋果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他當即和燈草灣一戶農民敲定了種植改進計劃,實施的第一年,挂果就大獲成功。

  此后,許文平繼續協調,促成了洱源縣雲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其中蘋果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960畝,年帶動當地農村勞動力達6500人次。上海交大金山教授工作站也積極推動合作社與上海農夫果園公司合作,在技術管理、品牌建設、銷售渠道等方面為農戶脫貧提供“一條龍服務”。

  產業興則鄉村興。浙江大學聚焦雲南省景東縣烏骨雞、食用菌和普洱茶等特色產業,創立“無量菇嫂”“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華中科技大學在雲南省臨滄市螞蟻堆村建成年產100噸標准化茶廠,輻射14個村,每年為貧困村村集體帶來20萬元收入﹔北京理工大學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建設“方山—北理工創新創業產業園”,對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升級,為創新型小微企業搭建平台……數據顯示,75所直屬高校自簽訂定點扶貧責任書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億元、引進幫扶資金20.5億元,助推扶貧縣傳統產業發展升級,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2.9億元。

  銷售幫扶

  打開“雲端”銷售鏈條

  “感謝老鐵們的支持”“謝謝您對科右前旗消費扶貧的關注”“我們的產品質量過關,我為沙果干代言”……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帶貨在內蒙古科右前旗展開。北京林業大學挂職干部、駐遠新村第一書記張驊化身主播,向網友大力推薦科右前旗的沙果干、大米、黑玉米等農產品。

  3個半小時的直播,近20萬人圍觀。張驊充滿熱情,粉絲們熱情高漲,大家紛紛解囊。這次直播線上下單數量超過千單,銷售總額突破20萬元。

  針對一些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出現滯銷的情況,很多高校通過搭建電商平台、進駐直播間等方式,打開了貧困地區的“雲”銷售鏈條。

  天津大學為甘肅省宕昌縣開辦“直播帶貨訓練營”,聘請專業的直播培訓團隊,手把手教當地村民與基層干部成為“帶貨達人”﹔

  北京化工大學搭建“扶貧小屋”,建立農產品市場和高校后勤市場直供對接的聯動合作模式,把農校對接和精准扶貧結合,從國家級貧困縣直接採購,與當地農業合作社建立“訂單式”種植和採購機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幫助山西省中陽縣40多種農特產品入駐各類扶貧公益電商平台,成立陽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打造“企業+農戶+電商”消費扶貧鏈條,帶動1000余人就業……

  2020年初,各高校依托教育系統消費扶貧採購平台“e幫扶”,廣泛發起了“以購代捐”的消費扶貧行動。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的臍橙、吉林省通榆縣的有機小米、甘肅省宕昌縣的秋梨膏、貴州省長順縣的菜籽油……掃碼打開“e幫扶”平台的界面,這些都是熱銷商品。

  除了學校的直供訂單,高校師生校友自行採購貧困縣土特產也逐漸成為新的時尚。在“e幫扶”首頁可以看到:“電子科技大學支持岑鞏縣一單”“西南交通大學支持秦安縣一單”……滾動播放的下單信息,如同持續跳動的高校助農扶貧公益愛心。

  “消費信息不暢、供需不匹配、物流昂貴等問題,一直是農產品出山的痛點。‘e幫扶’打通了貧困地區優質特色產品與各大高校之間的渠道,促進產銷對接,是消費扶貧的好幫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各直屬高校在“e幫扶”購買農產品3200余萬元,上線貧困地區農產品4042款,覆蓋20個省份121個貧困縣。“e幫扶”平台還打造助農直播間、建起農特產品線下展銷店、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等,線上線下一齊發力,拓展銷售渠道。

  人才幫扶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貴州省岑鞏縣大有鎮塔山村,山大溝深。2016年,第一次來到這裡挂職的電子科技大學輔導員趙冰,深感脫貧任務艱巨。

  一到村裡,他就組織駐村工作組分片區走訪調研貧困戶。趙冰一邊走一邊思考:村裡經濟基礎薄弱,要抓生產、抓項目、抓產業,但歸根到底還是要靠人,要調動村民脫貧的主動性。怎麼調動?

  “黨建引領扶貧,這是關鍵!”趙冰說:“黨建好,人心齊。大家一起使勁兒,脫貧致富就更有希望。”於是,他大力踐行“黨支部+產業能人”模式,推動塔山支部“把黨員培養成能人,把能人發展到支部中”,培育了一批“金種子”致富帶頭人。

  鄭培坤就是其中之一。鄭培坤是塔山村的一名老黨員,也是一位有著10年經驗的養豬能手。趙冰多次拜訪,和他商討怎樣進一步壯大養豬產業,帶動更多人脫貧。“多虧了電子科技大學人財物力的支持,不然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養豬還能這麼高科技!”鄭培坤感嘆道。

  電子科技大學先后投入資金近90萬元,對塔山村生豬養殖進行“智慧”升級,建成了年出欄生豬1萬頭的標准化“智慧豬場”,具備養殖環境信息感知、養殖場視頻監控、遠程管控、信息管理等多項功能。從2018年正式投產至今,已創造利潤1500多萬元,帶動了9個村505戶1640名貧困人口增收。

  扶貧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為貧困地區留下人才,增強內生動力,是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的關鍵,也是各高校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面向雲南省彌渡縣縣級領導干部開設“北京大學彌渡講壇”,重點介紹最新的發展思維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級干部開設“博雅耕讀鄉社”,邀請黨建、電商、醫療等領域的一線專家到村裡授課,解決村組干部實踐性知識不足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組織黨政干部來校培訓,內容涉及扶貧政策、鄉村治理、依法行政、產業振興等,同時打造“基層干部網絡學堂”,開設5類29門課程162個課程視頻,覆蓋縣鄉村三級干部﹔

  北京郵電大學協調200萬元幫扶資金,在貴州省長順縣建起電子通信行業維修技術人才培訓基地,開展5G智能終端維修技術、機電工程和社會服務類人才的教育培訓工作……

  數據顯示,75所直屬高校自簽訂定點扶貧責任書以來,累計培訓基層干部14.1萬人、培訓技術人員19.1萬人。

  “鳥無頭不飛,我們要想辦法把人才留在村裡。不能我們一走,村子就又返貧。”甘肅省宕昌縣沙灣鎮大寨村駐村第一書記、天津大學教師冮皓說出了高校扶貧干部們的心聲:“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打贏這場硬仗,我們派出最強陣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們應有這樣的理想與擔當。”

  “目前一些地區雖然已經脫貧,但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脫貧成效還不夠穩固,仍然需要幫扶與支持。面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高校如何繼續發揮學科優勢,持續改進脫貧地區群眾生活水平,仍是擺在高校眼前的一道必答題。”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高校更應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擺在突出位置,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將幫扶措施常態化、長久化、長效化,方能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圖片說明:

  圖①:雲南綠春縣阿迪村,重慶大學挂職干部在直播帶貨。

  萬 難攝(影像中國) 

  圖②: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遠新村,北京林業大學挂職干部張驊(左)與村民和駐村工作隊員交流黑糯玉米生長情況。

  貝 赫攝(新華社發) 

  圖③:浙江大學為山東臨沭縣朱村編制村庄規劃。圖為朱村扶貧車間。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圖④:中國農業大學學生在科技小院試驗田記錄數據。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7日 05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