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希望之樹

王必勝
2020年10月10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阿爾山林區。
  張金河攝

  清雅醇和的詩意,穿越曠世時空,在偌大呼倫貝爾草原得到共鳴。

  此時,內蒙古阿爾山林場,清澈蜿蜒的哈拉哈河畔,微風吹過夏末的晌午,筆直的省道猶如一條分割線,將兩旁林帶間肥綠的草地,劃成畦畦田園。晨雨過后,草木葳蕤,東北黑土地越發油亮如洗,踩上去,腳頭黏實黝黑。

  田疇阡陌,植被豐茂,萬物蔥蘢。

  眼前,偌大草坪上各類植物隨風起伏,有野生藤狀花莖、有自然瘋長的燕麥,最惹眼的是新栽的樹苗。從機耕道下到一畦較大胡苗圃,花草沾衣,枝葉拂人。林業技術員小孟撫摸一株齊肩高的小樹,仔細查看,如同對待久違的孩子,他喃喃道,長得好快呀!同行的林業局領導說,是啊,比想象的好。原來,這塊種玉米、小麥的農田,去年春天退耕還林,栽上引進的小樹,一年內長勢喜人。

  這些不太起眼的小樹,經冬歷夏,扎下根,長勢良好,葉片綠中染上霜白,枝條略有尖刺,在陽光下,搖曳擺動,似乎在向人們致意。初識者好奇: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果沙棘”嗎,就是林區著力推廣的沙棘嗎?

  是的,田圃中的沙棘小樹,亭亭玉立,昭示著林區人退耕還林的成果。一眼望去,沙棘排成一線,前后約一米五,左右三五米的間距,伸向遠方,腳下是套種的蒲公英、甜菜、赤芍的簇擁,其勢如儀,妝成林帶草地一道獨特風景。

  種植沙棘是阿爾山林業局退耕還林的一項重要舉措。大果沙棘適宜在高寒山地林中生存,既可造林綠化,防止水土流失,其果又富含維生素C,色澤鮮亮,經濟價值和觀賞性都高,近年來,成為林區退耕還林綠化的首選樹種。小小沙棘在高緯度的阿爾山林區落戶,一年多來已種植五萬多畝。起初,人們擔心這“沙漠的精靈”在林區草地上水土不服,經過一年多的培植養護,如今,成活率已近九成。眼下當年生的大片沙棘小苗,出落得像模像樣,令同行的幾位林業人無不喜形於色。

  你可不知道,起初工作多難啊!真正的“水土不服”是人們的意識跟不上……林區領導介紹說。

  退耕還林的國家戰略,在阿爾山林區進入攻堅戰。2019年春,林業局為了推廣沙棘,干部下沉到農戶家,到田間辦公,反復做工作。也難怪,多年來都是承包林地的栽種習慣,讓農戶們接受變化,要有一個過程。

  去年早春,林業局書記辦公室,不請自來十多人,是來向領導提意見的:退耕還林不是說要“退耕得生態,百姓得實惠”嗎,還林可以,可是老百姓的收入咋辦?群眾有疑問,領導不能回避,局裡廣開思路,多想辦法,引進易存活、高效益樹種。但是,改掉多年種地的老習慣,改種沒有聽說過的樹種,這個預支的遠景,想讓百姓心裡接受,很不容易。干部們苦口婆心,大道理與現實可能,調查數據與願景目標,“他山之石”的圖片視頻……來回地談心交流,“雖然心有所動,但還是有大大的問號”。那好吧,讓他們走出去,到現場參觀學習。於是,局裡先后組織到一些省市的沙棘種植地觀摩。在遼寧義縣,內蒙古通遼、赤峰,黑龍江林口等地,沙棘產業規模化的發展前景,讓一些觀望的人觸動很大。局裡隨后又拿出可行措施,比如,讓種植戶參與培訓,參與種苗的挑選,技術人員指導套種,在資金上優惠傾斜,管理上跟班督促,最后簽訂收購計劃和承諾書等“全方位跟進”。2019年,終於完成了一萬多畝退還的指標,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四萬七千多畝。這五萬多畝退還林地上,都是大果沙棘樹苗當主角。

  春天,萬物勃發,林區開始栽種沙棘的“春季行動”。伊爾施鎮一林場的韓振春,是最早的行動者。他家有兩台拖拉機,招來二十五名工人,加班趕時間,三天就完成了七百多畝的栽種任務。天一亮,機聲在靜寂的林帶響起,歡快的節奏,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植樹機前面開出壟溝,人工跟上挖樹坑,再是一株株沙棘苗放入,扶正,踩實,澆水,一氣呵成。“我們種下樹苗,也種下希望。”韓振春說,他家七百多畝沙棘,還套種蒲公英、藍靛果。三年后,沙棘進入盛果期,林下的藥材也有收入,就能實現林場說的“綠富雙收”啊!老韓的喜悅,帶動了不少觀望的農戶,大果沙棘成了阿爾山林區退耕還林追捧的樹種。

  歷經七十多年的奮斗,阿爾山林業局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百萬畝的林業局。如今,構筑生態優美的家園,建設生態文明,守護大東北綠色寶庫,林業人退耕還林的信念堅守,矢志不渝。在無邊無際的綠色世界裡,一株小小的沙棘,也許微不足道,然而“林保”工程,生態建設,構筑美好的家園,每一個微小的舉措,都是一份可貴的收獲。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0日 08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