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條心,一起走

![]() |
新疆烏蘇,維吾爾族姑娘在表演舞蹈。 |
![]() |
呼和浩特,蒙古族小朋友在玩“騎車”游戲。 |
![]() |
四川甘孜,一對藏族母子在連片的花海中嬉戲。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壯族群眾在練習彩茶劇。 |
![]() |
四川大涼山。彝族青年抱著自己的“致富雞”。 |
![]() |
二〇一九年十月一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為群眾游行中的民族團結方陣。 |
回望過去,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各民族多元一體、親如一家,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
究其原因,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卻從未被壓垮過,根源在於各族人民始終團結一致一條心,無論何種困難,都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斗。
面向未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各族人民更要凝聚力量,一條心,更要一起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確保中國發展的巨輪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一幅“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石榴情”的壯闊圖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鋪開。
家事國事,我們共同參與
1985年,法蒂瑪從新疆大學法律系畢業,成為全國第一位烏孜別克族女性律師。自此,她踏上了為當地婦女兒童維權、為當地群眾提供法律服務之路。“學習法律,建設國家,造福人民,不分民族。”法蒂瑪說,“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這條路上,我願意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2018年,法蒂瑪迎來了一個更特殊的身份: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9年兩會期間,她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對南疆四地州深度健康扶貧的建議案,直接關系到南疆162萬深度貧困人口看不起病的問題。這份建議案不僅被全國人大民宗委列為重大建議案,國務院扶貧辦等多個國家部委還特別邀請法蒂瑪作為陪同代表赴南疆全程進行實地深度調研。
“我是一名律師,更是一名烏孜別克族代表、一名女性代表。多重身份意味著我要多發聲,多提建議。”法蒂瑪說,作為人大代表,有機會為老百姓辦點實實在在的事,看見群眾的困難得到解決,是最讓她有成就感的事情。
對於維吾爾族全國人大代表米克拉依·依布拉音來說,各民族平等地參與政治,一方面體現在自下而上反映民情民意,另一方面則是在接觸基層群眾的過程中,積極影響身邊的人。
“過去很多農村女性觀念還比較保守,不太敢穿比較時尚的衣服。她們覺得做飯、生孩子、養孩子、種地,就是自己這一輩子最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別的追求。”作為文藝工作者,米克拉依也在有意影響周圍的群眾,把現代生活的理念傳遞出去。
“現在她們也開始變得時尚,晚上也開始貼面膜,然后還會把發型弄一弄。其實她們也是愛美的。”米克拉依笑著說,“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幾十萬駐村干部的努力,今天的女性同胞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孔雀東南飛,少數民族人口大規模向東部和內地城市流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來越重要。
浙江寧波就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輸入型散居地區,現有53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53.7萬人。如何讓少數民族同胞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有發展?當地各族干部群眾一齊動起了腦筋。
回族商人丁紅霞,既是民族餐飲店伊來順的老板,也是寧波市北侖區的政協委員。為了更好促進民族團結,2018年,丁紅霞和當地芝蘭社區成立了“紅霞民情驛站”,積極發揮丁紅霞少數民族政協委員的身份優勢,收集傾聽各民族同胞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由社區牽頭,組建民族之家微信群,吸納社區統戰聯絡員、民族黨員骨干、石榴籽志願者、民族商家等熱心人士進群,為大家提供服務。”芝蘭社區黨支部書記李靜琦說,“今天早上就有少數民族商戶在群裡問小微企業補助的事情,我們給他進行了解答。”
進入新時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前所未有,各族群眾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也事事關心。神州大地,一支支背著國徽的“雙語法官”隊伍,跋涉在高山深谷之間,隻為所有民族都能生活在公平正義之下﹔一位位代表委員奔波於鄉村小徑,隻為成為連接各民族的社情民意的紐帶、橋梁﹔一群群社區工作者穿梭於城鎮小巷,隻為改革發展的紅利能夠各民族全員共享。
頭頂同一片天空,腳踏同一方土地。家事國事,我們共同參與﹔艱難險阻,我們一起克服。
全面小康,我們攜手邁進
2015年1月20日傍晚,雲南昆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7位代表,見到了來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這是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村民李文仕平生第一次走出大山。知道要見總書記,這位老人心裡充滿了忐忑:獨龍族是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獨龍江是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總書記會怎麼看我們?
沒曾想,總書記一席話迅速打消了她的顧慮。習近平說:“獨龍族這個名字是周總理起的,雖然隻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驕傲地、有尊嚴地生活著……”
“我們原來沒怎麼讀過書,也不會說普通話。”激動萬分的李文仕,很遺憾自己沒能跟總書記多說幾句心裡話,但總書記的一句話她卻牢牢記在心裡——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56個民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要想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離不開各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於是,“興邊富民”“東西協作”“對口支援”……一大批新機制被創設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彰顯。
“‘一頂帳篷一口鍋、一群牦牛四處拖’,這就是我們世世代代過的生活。現在住進了樓房,還用上了天然氣、暖氣、自來水,方便又干淨。”旦木登是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牧民,他說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2000年以來,國家向肅北縣投入興邊富民行動資金1.57億元,實施項目152個,極大改善了當地民生環境。
“我們有今天,靠誰?我們富裕了,該做什麼?”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干部群眾作出一個慎重決定:無償向貧困地區捐贈1500萬株最優質的安吉白茶茶苗。“我們要教那裡的農民兄弟種茶,讓他們像我們一樣富起來!”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翁草村就是受贈對象之一。經過兩年多精心培育,翁草村的安吉白茶迎來了首次採摘,來自浙江漢族兄弟的小茶苗,就這樣成了湘西土家族人的“金葉子”。
“隻靠別人扶不行,關鍵還得靠自己。”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有互幫互助,更有自立自強。
2016年,潘永賢決定放棄在江蘇常州的優渥生活,返回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的老家,成為一名村干部。在外打拼多年的潘永賢,也給老家帶回了新觀念。茶葉、獼猴桃、藍靛、生態辣椒……市場需要什麼,他就帶動農民種什麼,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多了。潘永賢說:“人的一生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回來不為了工資,就是想為家鄉作一點自己的貢獻。”
同樣為了脫貧致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的柯爾克孜族姑娘帕夏古麗·克熱木,則選擇把更多鄉親“帶出去”。
“我們從新疆來到廣東打工不容易,一定要用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貧困狀況。出來務工的鄉親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隻要是我能幫助解決的,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2015年以來,帕夏古麗先后帶領521名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農村富余勞動力前往廣東省務工,使179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實現持續增收。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追求美好生活,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前進。
精神家園,我們一齊構建
2019年7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博物館,《格薩(斯)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巴扎木蘇為習近平總書記表演了《格薩(斯)爾》史詩說唱。
對於這位86歲的老人來說,民族文化瑰寶的傳承之路並不輕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傳媒的沖擊,傳統說唱藝術一度失去了市場,金巴扎木蘇為生計所迫,曾經在歌舞廳當過門衛,在敬老院當過服務員……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好,不只是傳承人的事,更是中華民族整個大家庭的事。2006年,《格薩(斯)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傳承人們也逐漸有了固定的補貼,可以專心研究、傳承本民族的“非遺”項目。
“總書記詢問了《格薩(斯)爾》的傳承情況,作為一名傳承人,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好接班人,把《格薩(斯)爾》一代代傳下去。”金巴扎木蘇說。
一方面是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另一方面也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貝儂(壯語,泛指親朋好友),今晚電影好看哦!吃完飯來看電影……”
韋柯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峙浪鄉愛民固邊電影隊隊長。1981年,韋家三兄弟組建了峙浪電影隊。“一張票一毛錢,對軍人和孤寡老人免票。每次放映都擠滿了觀眾。《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少林寺》等老片子連續放映好多場,大家都百看不厭。”
201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隊特意選擇了影片《建國大業》,受到大家熱烈歡迎。除了電影,電影隊還會播放大量有關黨的政策、農業科技、防疫知識、關愛留守兒童成長等宣講專題片,當地人形象地將電影隊稱為傳播科普知識的“大篷車”,既豐富了當地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強了邊境群眾守邊固邊的家國情懷。
構筑中華文化的認同,需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其中最為有力的符號之一,就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正所謂“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仁曾扎西,日前在成都成立了自己的藏族服飾品牌。“從中學起,我一直接受的是普通話教學,為我現在創業與客戶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仁曾扎西說,“流利的普通話,讓我可以向更多人介紹藏族文化,這讓我非常自豪。”
而對新疆墨玉縣的卜帕太姆來說,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有助於自己找工作,更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現在讀書、看電視、上網都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接收的信息比以前更豐富了,我的世界突然變大了。”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慈善總會突然收到了一筆10萬元捐款,落款是沙市第六中學西藏班98級(1)班的校友。“能為母校做一點事,我們心裡感到特別踏實。”校友丹增旺姆說,與內地師生深厚的感情,讓他們早已把湖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第二故鄉有難,我們義不容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過去,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未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將由我們共同構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8月26日 第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