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医保:“三重保障”体系 织密民生网 筑牢健康线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医疗保障局从广泛覆盖政策、优化民生服务、减轻医疗负担等方面,打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体系,织就了一张“覆盖广、保障实、服务优”的医疗保障网。
如今,通辽市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特殊人群参保率达100%,2025年1-7月,医保三重保障制度累计惠及困难群众7.3万人次,涉及住院医疗待遇费用医保基金支出4.22亿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困难群体受益显著。
政策“广覆盖”:困难群体参保有资助,大病救助不封顶
“以前总觉得年轻,医保交不交都无所谓,生病了才发现医保就是为了保这个‘万一’,后来村里说我符合资助条件,医保也就交220元,而且可以享受更高医保待遇,现在看病就更有底气了。”家住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硝锅村的低保户段先生,正是医保政策“应保尽保”的困难群体受益者。
为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医保红利,通辽市首先从政策体系入手,在基本医保层面,对特困、低保等困难群体给予全额或定额资助,同时梳理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提高患者多、疾病重的慢特病病种医疗待遇保障水平,让百姓日常看病更省钱。
大病保险政策也对特困、低保等群体实施倾斜,即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且取消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制度层面彻底打消了重特大疾病患者“有病不敢治”的顾虑。
2023年起,通辽市还将市旗两级医疗救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2元提至60元。医疗救助对象住院救助比例高于60%、门诊救助比例达到70%,救助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13万元。对三重保障待遇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仍然较高,且超过1.8万元的,给予倾斜救助,支付比例70%,年度限额5万元。梯次救助方式,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服务“再升级”:智慧医保更便捷,群众办事少跑腿
“不用出门,在手机上就可以异地就医备案,现在用电子医保码看病买药,连卡都不用带了!”通辽市民包阿山的便利体验,源于通辽医保的“数字化改革”。异地就医备案手机轻松办,医保码实现“一码通”,结算服务从“持卡”转向“脱卡”,全程手机办理;服务场景从“单次”拓展至“全程”,区域范围从“本地”延伸至“异地”,真正实现“一码通用、贯通全程”。
此外,通过与民政、农牧、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动态监测重点人群参保情况,发现未参保人员立刻精准动员,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清零;研发“医保乡村振兴预警监测系统”,建立“市—旗—镇—村”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对参保人员高额医疗费用精准监测,并联动多部门开展帮扶,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及时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办事流程也在“做减法”。通辽市实施“五减五免”服务,即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医保业务“免填单”、关系转移“免申请”、困难群体参保补贴“免申即办”、生育报销“免申即享”,再加上医保网上服务大厅、手机APP的普及,参保登记、信息变更等业务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
民生“显温度”:纾困解忧见实效,百姓健康有依靠
“26万多的住院费,最后自己只掏了近3万元,要是没有医保,这病真不敢治!”提起今年的就医经历,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居民郭树义至今仍满是感慨。让他卸下“看病贵”包袱的,正是通辽市医疗保障局打造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体系。
在参保激励机制上,通辽市还探索出“集体经济补助+连续参保奖励”模式,全市每年有7万余名群众通过集体经济获得2100万元左右的参保补助;连续参保3—5年、5年以上的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1至2个百分点,连续参保4年以上且当年没报销的,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再增3000元,引导群众“持续参保、共享共济”。
如今,通辽医保的改革成效已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常住人口减少的背景下,通辽市参保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连续两年提前完成自治区参保任务目标;困难群众看大病、重病的经济压力显著减轻,有效避免了“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困境;医保服务也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完成了从“麻烦跑”到“便捷办”……
下一步,通辽医保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三重保障制度、优化经办服务,让医保网越织越密、民生底线越兜越牢。(王虹燃)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