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融在柴米油盐里的民族团结情

二连浩特市西城社区初心食堂。
8月29日,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西城社区初心食堂,居民娜仁其其格正和邻居李玉萍围坐一桌用餐,“每天来这儿吃饭,既能唠家常又能学政策,就像一家人!”娜仁其其格的话,道出了这座口岸城市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社区是各族群众生活交融的基本单元,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二连浩特市西城社区以服务群众为切入点,成立初心文化有限公司,承办初心食堂,通过“市场+公益”的运营模式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既增强了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也让食堂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连心桥”。
在这里,老年人、低保家庭、困难老人能享受到用餐优惠,居民在排队打饭、围坐就餐的过程中,自然地交流政策、分享生活点滴,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重中之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嵌入政治考察、巡察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全过程。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活动式”向“制度化”转变,从“阶段性”向“常态化”延伸。
二连浩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强边固边、文旅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16个“八进”示范单位覆盖机关、企业、社区、学校,让团结理念渗透到社会各角落;2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的课堂,滋养着各族群众;1处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串联起各民族共同守边的记忆,强化着“共护家园”的共识。同时,由各族模范代表组成的宣讲团全年开展互观互学、主题宣讲,各族群众在听故事、话家常中,将“三个离不开”化作心底的认同。
基层警务服务悉心呵护着民族团结之花。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格日勒敖都边境派出所所长宝音的警用皮卡车上,永远备着政策宣传册、载着帮牧民带的生活物资。不久前,格日勒敖都苏木齐哈日格图移民区居民张晓艳因忙于生产,无法进城为刚出生的女儿落户,宝音主动往返市区与牧区,两天内办妥所有手续。送户口簿时,又顺路帮牧民宝鲁日将新买的长椅运回家。这样的场景在派出所已成常态,2025年以来,该所为辖区群众办了209件实事,民警用沾满泥土的胶鞋和随叫随到的担当,让各民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服务”二字的温度。
在边境治理中,二连浩特市整合草原110报警点、抵边警务室、护边员之家等资源,打造“护边驿站”。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前沿观察哨、任务集散地、信息中转站、救援先锋岗、邻里调解室、普法大课堂、物资补给站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延伸防控最小共治单元,释放了边境治理的最大管控效能。“护边驿站”成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群防群治新品牌、新力量,守边固边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担当,边境线成为各民族携手守护的“同心线”。
夕阳下,二连浩特口岸的国门熠熠生辉,草原上护边员与移民管理警察并肩巡逻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从制度构建到实践落地,从社区邻里到边境治理,一件件实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生活点滴。这些细微处,正汇聚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着二连浩特口岸民族工作的生动答卷。(记者 巴依斯古楞 张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