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北疆文化大旗 展“诗词敖汉”风采

在内蒙古敖汉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红山文化的遗址诉说着史前文明的密码,燕长城的残垣镌刻着历史的沧桑。而如今,这里正以诗词为笔,续写着北疆文化的新篇章。多年来,敖汉旗将诗词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承文脉、凝聚民心、助推发展的重要载体,让千年诗韵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北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承文脉植沃土,诗词之火绵绵不绝
敖汉旗的诗词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以彩陶为纸、以石刀为笔,留下了原始的 “诗性表达”;辽金元时期,契丹、蒙古等民族与汉族在这里交融共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这份深厚的文化基因,为当代诗词事业的发展埋下了天然的种子。
近年来,敖汉旗始终将诗词文化普及作为启发民智,纯净民风的基础工程,让诗词走进校园、深入社区、扎根乡村。在全旗30多所中小学开设 “诗词赏析课”,编写《诗词写作入门》作为地方教材,通过 “诗词接龙”“诗意书画”等趣味活动,培养了近万名 “小小诗人”。每年举办的 “校园诗词大赛” 已连续开展7届,累计吸引2万余名师生参与,不少学生的作品还入选了《内蒙古少年诗词选》。
社区与乡村是诗词文化生长的沃土。敖汉旗现有旗级诗词学会1个,校园诗社15个,农民诗社8个、社区诗友会6个,会员及诗词爱好者总数超过2000人。这些民间诗词组织如星火燎原,带动了全旗诗词创作的热潮。诗词学会副会长时柳、董连辉的诗词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副会长林玉鸣更是成为获奖专业户;萨力巴乡诗社的农民诗人李守义,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乡村变迁,其作品《大棚春早》入选全国农民诗歌大赛;秀水街社区“夕阳红诗友会”的20余位退休老人,五年间创作诗词3000余首,其中3人出版了个人诗集。
为让诗词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敖汉旗打造了“诗词敖汉”系列品牌活动:春分举办“诗会咏春”,立夏组织“诗韵送爽”,秋分开展“丰收诗赛”,春节发起“春联征集”,形成了“四季有诗情、月月有活动”的文化氛围。在街头巷尾的文化墙、公园广场的宣传栏,随处可见本土诗人的作品,让居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诗词之美。这种“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文化培育模式,让诗词之火在敖汉大地代代相传。
把压力当责任,打造“中华诗词之旗”
敖汉旗“中华诗词之旗”建设工作之路,既是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2019年,全旗专业诗词创作者不足50人,系统的诗词理论研究几乎空白,不少人对“偏远旗县能否扛起诗词大旗”心存疑虑。面对压力,敖汉旗将其转化为推动文化建设的责任,打响了一场为期五年的“诗词攻坚战”。
强化组织保障是首要之举。旗委、旗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中华诗词曲示范县(旗)”工作领导小组,旗委宣传部部长牵头落实。各有关部门也成立相关机构,并按照旗里统一安排部署,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旗财政将建设资金单独列入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敖汉诗词学会积极与上三级诗词学会对接,邀请中华诗词学会、内蒙古诗词学会和赤峰市诗词学会的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定期来旗指导创作、举办讲座,提升本土诗人的创作水平。
搭建创作平台为诗词发展注入动力。敖汉旗依托诗词学会创办了“华夏第一村诗词”(后改为“神州诗坛”) 微信公众号,每月编发三到五期,截至目前已编发356期。每年按季度编发“春兰卷”“夏荷卷”“秋菊卷”“冬梅卷”四册电子书,在此基础上,编印《神州诗坛合订本》,深受读者喜欢,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发表阵地;设立 “华夏第一村诗词奖”,评选出优秀诗词作品和诗人予以表彰;组织“诗咏敖汉”主题创作活动,围绕红山文化、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题材定向约稿,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诗词系列。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敖汉旗注重“以赛促创、以会聚才”。2024年与农牧业局联合举办“我的美丽乡愁诗词大赛”,吸引了来自十几个省市的300余名诗人参赛,收到作品1000余首,极大提升了敖汉诗词的影响力。
经过五年努力,敖汉旗的诗词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5人、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38人、赤峰市诗词学会会员79人,年均创作诗词突破2万首,形成了“老中青少”梯队分明的创作队伍。据统计,全旗已经30多名本土诗人出版了个人诗集。截至目前,敖汉旗被中华诗词学会认定为“中华诗词之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获此殊荣的旗。同时还有4个单位被中华诗词学会认定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教示范学校”“中华诗教示范单位”;有9个单位为“内蒙古诗教示范单位”;有6个单位为“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有14个单位为“赤峰市诗教示范单位”。敖汉旗委宣传部、敖汉诗词学会分别被自治区诗词学会评为“支持诗词事业发展先进单位”“先进旗县学会”。
用诗词丰羽翼,助力敖汉经济腾飞
“一纸诗笺抵千金”。在敖汉旗,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命题正在变为现实。当地创新性地将诗词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诗意的翅膀。
诗词赋能文旅融合,让古老大地焕发新活力。敖汉旗以 “诗词+景区”模式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地标:在银河公园建设“中华诗词主题公园”,让居民随时享受诗词带来的美好;在响水瀑布和清泉谷等景区设立“诗词碑林”,让游人感受敖汉独特的诗情画意;在热水温泉度假区设立 “温泉诗社”,让游客在休憩中体验诗词创作;把《神州诗坛合订本》摆到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的客房,让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通过诗词得到提升和放松。这些举措让景区的文化内涵显著提升,也彰显了敖汉作为“中华诗词之旗”的独特魅力。
针对“敖汉小米”“敖汉荞麦”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敖汉旗推出“诗词+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邀请诗人为特色农产品创作宣传诗,将诗句印在包装上,赋予产品文化附加值。如“敖汉小米”的包装上印有“红山脚下金波涌,一碗香糜念祖恩”的诗句,使其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销售渠道和价格也得到极大拓展。
“诗词经济”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部分企业与诗词学会合作,通过“诗词文创工作室”,开发出诗词书画、诗意工艺品、诗韵服饰等文创产品;举办“诗词研学营”,吸引旗内外学生前来体验红山文化与诗词创作。此外,敖汉旗还将诗词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打造了“诗韵大街”“诗词广场”等特色街区,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抹亮丽风景。
诗词文化的繁荣,更提升了敖汉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名片”。借助“中华诗词之旗”的品牌效应,敖汉旗成功签约多个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正如旗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相东所说:“诗词不仅是敖汉的文化符号,更是拉动发展的引擎。当千年诗韵与现代产业相遇,迸发的能量足以让这片土地实现真正的腾飞。”
从红山文化的远古回响到新时代的诗意华章,敖汉旗以诗词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文化与经济。在北疆文化建设的大潮中,这片土地正以“中华诗词之旗”的独特风采,书写着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百姓幸福的新篇章。未来,敖汉旗将继续擎好北疆文化大旗,让“诗词敖汉”之花在塞北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北疆文化牢牢扎根敖汉大地(金伟新、杨占鹏)
来源:敖汉旗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