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兴 安 盟

扎赉特旗:绰尔河畔奏长歌

2025年08月09日08:11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大美绰尔河。扎赉特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在此相遇,科尔沁草原与东北黑土地在此相拥——这片山河交汇的壮美奇境就是扎赉特。

  绰尔河碧波流淌,串起森林、草原与稻浪,更在三省通衢之地,滋养千年文明的激荡共生。

  黑土之下,绵延150公里的金界壕遗址,以斑驳夯土静诉着金戈铁马的历史烟云。烽火之中,众志成城,熔铸着不屈不挠的英雄血脉。沃野之上,得天独厚的温光水土,铸就了“塞外粮仓”“绿色净土”“金稻之乡”的赫赫美誉。

  这丰饶,不仅孕育了五谷,更为这片浸润多元文明的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信念之力。包容与奋进在此交织,续写着延绵不绝的文明长歌。

  边堡烽燧 守望岁月

  如果说绰尔河奔腾的碧水,恰似扎赉特旗涌动的血脉,那么自东北向西南穿越4个乡镇、长达150公里的3条金界壕遗址,便是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

  在巴彦乌兰苏木沿河北行,穿越八百年风雨,依旧清晰可见它以巨龙之姿横亘草原,守护着烽火记忆。

  公元1123年,面对蒙古铁骑的雷霆攻势,金王朝构筑起这道全长超过5000公里的防御屏障。

  在扎赉特旗新林镇岗岗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界壕被标注为“成吉思汗边墙”。

  这里地势坦荡,无险可守。当年,金王朝采取深挖沟壕、高筑边墙的办法来防备蒙古骑兵的进攻。

  2001年,为配合111国道建设,考古发掘完整揭示了这段界壕的全貌。该段金界壕基宽10至15米,顶宽0.5至2米,高1.8至2.8米,其南侧540米处有一座边长170米的正方形边堡,建筑布局、兵力配置等颇具代表性。这条千年界壕,将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两地贯通连接起来。

  “游客在这里能看到金界壕的立体剖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像翻开的史书。”扎赉特旗文旅体局文物站站长莫日格吉勒说,这条界壕穿山越河,进入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被称为“和勒木札拉格”,译为“有城墙的山沟”。

  历史上,金界壕是边疆军事要塞,而在更漫长的和平年代,它的修筑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距金界壕不远的巴达尔胡一号古城遗址,残陶碎瓷与锈甲残片在绿草间静卧,驮着历史厚重,更藏着烟火生息。

  “金界壕不仅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更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莫日格吉勒凝视遗迹感叹。

  令人动容的是,这份守护的基因从未褪色,而早已融入“平安扎赉特”的血脉——连续4届16年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两次捧得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旗、镇两级综治中心高效运转,如同新时代的“边堡”与“烽燧”,守护着北疆安宁。

  稻浪金波 大地诗行

  绰尔河行至下游,水流愈发丰沛。它滋养的北纬46°黑土地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

  1919年,朝鲜族农人沈愚楚携30多户乡亲于古庙村落脚,躬身插下内蒙古地区第一株稻秧。自此,扎赉特旗农耕史诗翻开崭新一页。

  步入扎赉特旗绰尔河农耕博物馆,千余件斑驳的农具静默如诗——生锈的犁铧铭刻垦荒艰辛,磨光的镰刀辉映丰收喜悦,串联起半个世纪的躬耕岁月。

  “我们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为主线,12个展室生动复刻了往昔岁月,诉说绰尔河流域生产生活变迁与奋斗精神传承。”好力保镇文化站站长温荣梅介绍,“这里是农耕历史的再现,更是‘饮水思源’的启迪。”

  今之扎赉特,田野奏响科技与生态的和弦。“稻鱼”“稻鸭”“稻蟹”共生,一地生百利。私人定制,全程溯源,圆了都市人的“田园梦”。好力保稻谷景区应运而生,米宝乐园、味稻小街、1919时光列车等项目,将寻常稻田点化为文旅融合舞台。

  绰尔河水汩汩不息,育出“兴安盟大米”的金质丰碑。昔日“戍卒耕战”的边地,如今已成膏腴沃壤。70万亩稻浪翻涌,年产量49.5亿斤的丰饶,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礼赞。

  农耕智慧,从不囿于阡陌之间,更在代代心手间流转。而编织,这门经纬交织的古老技艺,是农耕文明长卷中最灵动的注脚。

  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的柳编,便承载着这般悠长的文脉。“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柳编,很多人也是跟祖辈学的,有了这个产业算是没荒废大家的柳编手艺。”柳编技艺扎赉特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柳编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英说。

  时光流转,匠心未泯。2021年,努文木仁乡成立柳编扶贫车间,产业初兴。2023年,柳编专业合作社顺势而设,古老技艺焕发新机。

  “车间编织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乡亲们增收的希望。现在人均每日可增收至少80元。”李凤英说。如今,合作社已汇聚了50余位巧手的妇女与老人。

  年复一年,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柳编制品,创造着约十万元的年产值,更漂洋过海,远销荷兰、美国、加拿大等16国,将匠心播撒向远方。

  农耕智慧之光,让大地草木在扎赉特人掌心重焕生机。

  碧水丹心 时代壮歌

  江桥,非桥之名,而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一个小镇。民国时期,此地曾是扎赉特旗的牧场与垦荒之所。

  1931年10月,江桥烽火骤起,照亮了扎赉特旗民众投身抗日的壮烈序章。当时,扎赉特旗所辖都尔本新努图克(今努文木仁乡)中心村,距嫩江桥仅约六公里,位于战场最前沿。

  家国危难,全民奋起!百姓送子参军,送夫赴战;乡民星夜奔袭,抢筑工事。

  史料铭记,江桥抗战期间,扎赉特旗组成接送伤员担架队250多个,赶赴前线帮助修战壕出动民工500多人。为支援抗战,扎赉特旗百姓不顾自己缺衣少食,为前线官兵赶制防寒衣鞋2000多套(双),蒸馒头、做烧饼4000多公斤。

  乡野之间,富者倾囊,贫者竭力,涓滴汇成抗敌洪流。无数热血青年,更由此踏上寻求民族解放之路。

  烽烟散尽,浩气长存。滋养这片英雄土地的绰尔河,在数十年后,以另一种方式考验着扎赉特儿女的勇气与担当。

  1998年特大洪水席卷扎赉特,一支特殊的队伍在风雨中挺立——努文木仁乡女子民兵排。

  “她们曾受到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内蒙古军区为她们荣记一等功!”扎赉特旗退役军人事务局四级调研员王中杰充满敬意。

  2021年,这支英雄的队伍再次重新编建:30名平均年龄29岁的女兵,将“巾帼红妆、护堤救民、铿锵玫瑰、奉献国防”的精神薪火相传。

  守护与奋进的精神,在新时代续写着更宏大的篇章。

  为充分开发利用绰尔河,前不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成功,绰尔河水补给西辽河流域。

  “我们正在全力擦亮‘文韵扎赉特’品牌,让这方水土的文脉如绰尔河般奔涌,让群众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更加提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旗域文化发展活力更加汇聚。”扎赉特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韩静说。

  绰尔河的长歌,是守护的歌,是丰收的歌,是奉献的歌,是奋进的歌。它吟唱着扎赉特的过往,更向着未来,唱出澎湃的力量。(记者 于海东 高敏娜)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