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探索“保护区+牧民”协同机制 共筑野生动物家园

人民网巴彦淖尔8月4日电 (孟佳澍)晨曦微露,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袤的草场上,数十头蒙古野驴踏着草间的露珠悠闲觅食。这曾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牧民誉为“草原风”的灵动身影,如今正成为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其种群的稳步恢复,离不开牧民贺其亚拉图、苏布达夫妇的无私奉献,更得益于当地探索建立的“保护区+牧民”协同保护机制。
数十头蒙古野驴正在觅食。王彦摄
蒙古野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是乌拉特草原的珍稀物种。然而,过去一段时期,围栏阻隔迁徙路径、工程开发挤压栖息地、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等因素叠加,使蒙古野驴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食物资源日益匮乏。保护区生态监测数据显示,十年前,其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不足20头,野外踪迹难觅。“那时在自家草场想见到野驴,得碰运气。”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贺其亚拉图回忆道,言语间充满对生灵的关切。
目睹野驴的困境,贺其亚拉图夫妇忧心忡忡。“老人们常说,野驴多,草就旺,雨水也顺。”怀着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态平衡的朴素认知,2020年,他们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将自家8000亩草场完全向蒙古野驴开放,供其自由觅食饮水。这一决定意味着巨大的个人牺牲:野驴分食牛羊草料,每年造成数万元经济损失;为保障野驴生存资源,他们主动缩减牲畜养殖规模,家庭收入进一步降低。“草场是牧民的命根子。”妻子苏布达面对不解,目光坚定地说,“但野驴也是草原的孩子。看到它们敢在自家草场安心产崽,一切都值得。”
数十头蒙古野驴正在觅食。王彦摄
牧民的自发善举迅速得到回应。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时介入,不仅聘任贺其亚拉图夫妇担任生态管护员,还精准施策,提供草料补偿其损失。同时,保护区积极协调科研力量,定期监测野驴种群动态,指导贺其亚拉图科学规划草场利用,力求在保护野驴与维持牧民生计间找到平衡点。
“我们为贺其亚拉图家安装了监控设备和红外相机,帮助记录野驴活动规律;设置了自动饮水点,减轻其管护负担;并定期补给牧草,补偿野驴消耗的部分。”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介绍,通过构建“保护区+牧民”协同机制,既解除了牧民参与保护的后顾之忧,也使珍稀物种保护工作更接“地气”,更可持续。
如今,走进贺其亚拉图的草场,常可见数十头蒙古野驴集群活动的壮观景象,“稀客”已成“常客”。红外相机监测显示,该区域蒙古野驴数量已恢复至70余头,今年更成功繁育幼驴10余头,幼崽存活率超70%,创历史新高。“看那些小驴驹,跑得多欢实!”贺其亚拉图指着远处嬉戏的野驴群,满眼自豪。
蒙古野驴在草场上自由驰骋。王彦摄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创新保护区管理和区域禁牧融合新模式。利用2025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9.75万元,对保护区内25户禁牧户,实行“一户一岗”全覆盖,让禁牧群众在保护区巡护巡查、环境管理、野生动物救护饲养等各个岗位工作。让禁牧户不仅有禁牧补贴,还能领上参与生态保护和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工资”。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支持草原禁牧,主动参与保护区建设管理。同时在保护区建设项目实施中优先使用区内禁牧户,想法设法提高保护区内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苏俊表示,在持续推进集体草场围栏清理、增设自动饮水点等基础工作的同时,保护区将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和补偿力度,引导扶持更多周边牧民参与进来,向蒙古野驴敞开自家草场,逐步连片形成更广阔的“野生动物庇护家园”。
贺其亚拉图夫妇的故事,是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例证。他们的奉献与乌拉特保护区创新机制的合力,不仅守护了“草原精灵”蒙古野驴,也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基层智慧和力量。致敬草原守护者,期待更多力量携手,让乌拉特的“风”永远自由驰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