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走进内蒙古开展暑期实践

人民网呼伦贝尔7月19日电 (记者 刘艺琳)7月12日至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暑期社会实践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及业界指导老师组成的调研团队以“边贸、生态、民族”三大传播维度为切入点,通过实地采访、口述记录、视频创作等方式,开展国情专题调研,探索边疆如何借助传播力量,构建“小而美”的国际传播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团队正在调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口岸。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调研团队正在满洲里市采访俄罗斯籍演员。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疆,内连八省、外接俄蒙,拥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其生态、民族、经贸与边境传播价值日益凸显,正在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调研团队正在鄂伦春自治旗采访非遗传承人。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调研团队先后来到满洲里市、额尔古纳市与鄂伦春自治旗,调研采访中蒙俄经贸合作、边境生态与民族共居、原住民族文化保护等选题。挖掘边民互市、口岸物流、电商试点等典型案例,关注如何将自然风貌转化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表达、如何将多民族共生经验转化为跨文化传播资源。
调研团队正在鄂伦春自治旗采访非遗传承人。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学生洪楚翕表示,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和业界的老师们一起调研,获得了很多一线的实践指导,而且更加了解国情、省情,也从地方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工作中,感受到媒体时刻紧跟时代潮流。
调研团队正在恩和油画写生驿站采访。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在调研过程中,她对满洲里口岸五代国门和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印象非常深刻。“感觉非常震撼,从一代国门到五代国门,满洲里这处对外开放的窗口越变越大。”洪楚翕说:“恩和给我的感觉像北方版的‘大理’,宁静祥和,非常美好。”
同样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念念不忘的还有硕士班学生刘志凌。“恩和给我的感觉非常朴实,这里民族风情独特,居民非常热情。”刘志凌还在额尔古纳湿地拍出了“人生照片”。他说,“内蒙古生态保护卓有成效,额尔古纳湿地非常漂亮,上山途中时不时就能遇到小松鼠。”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在额尔古纳湿地留念。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谈起调研采访经验,刘志凌表示在采访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有针对性的策划采访。“最重要的是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