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包头市东河区:一条铝链 “链”出千亿级产业新图景

2025年07月15日09:54 |
小字号

黄河之滨,铝业潮涌。包头市东河区正以铝产业链为笔,书写中国铝工业绿色蝶变的磅礴篇章,勾勒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壮阔前景。

夏日清晨,载着巨大真空出铝包的车辆不断驶出包头铝业厂房,滚烫的液态铝在密闭容器中恒温流转,仅数公里外的汇泽铝业生产车间,铝水直接注入生产线,经过配料、浇铸、冷却等工序,变身为光亮的合金铝锭和铝棒,奔赴全国市场。这条“铝水不落地”的短流程生产线,正是东河区铝产业链闭环发展的生动缩影,让产业协同的效率与活力尽显。

走进包头铝业产业园区,鳞次栉比的标准化厂房内机器轰鸣。华云新材料电解车间内,600kA大型预焙电解槽红光闪耀,多功能天车在厂房顶部的轨道上精准作业,世界先进电解铝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转。这里的铝业基因可追溯至1958年。新中国第一块铝锭在包铝诞生,开启自主电解铝工业的征程。历经67年发展,如今的包头铝业电解铝产能150万吨、高纯铝6万吨,稳坐全球最大偏析法高纯铝生产企业之位,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2024年7月,包头市委锚定新坐标:打造铝产业为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主战场”的东河区,扛起产业升级的大旗。“我们每周组织包铝及下游企业召开座谈会,解决铝水运输、供应等实际问题,全力助推园区企业发展壮大。”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道出政企协同的温度与力度。

在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轻松抓取20多斤重的铝合金轮毂,经过精密加工远渡重洋。“我们60%的轮毂出口欧美日市场,为全球知名车企配套。”总经理王超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介绍。四通稀土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投用后,2024年产值达7.7亿元,同比增长63.8%。“技术创新是竞争力的拳头。”总经理郝丽荣揭秘高速增长的密码。园区与五二研究所共建的轻合金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培育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11家,拥有研发人员400余人、专利300余项,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77.8%,产学研融合结出创新成果。

沿着铝业大道深入包头铝业产业园区,二十多年嬗变,见证“工业强区”战略的脉动,工业型材板带箔、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铝基新材料、高纯铝4条铝深加工产业链正在深度融合,东河区凭借铝水资源、绿电支撑、市域协同优势,推动铝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2021年以来,24个铝产业重点项目落地,铝精深加工率从9%跃升至42.3%,铝产业产值达到476.4亿元,撑起千亿级铝产业集群的“半壁江山”;华云三期项目投产使包铝电解铝总产能达150万吨(绿铝42万吨),成为中铝集团最大绿铝生产基地。2025年华北铝业电池箔、包铝超高纯铝等12个项目加快推进,为建成千亿级产业园区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飙升的背后,是东河区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双提升。2024年,包头铝业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电铝成为东河区“金字招牌”。随着包铝900MW风电消纳和1200MW新能源项目推进,包头铝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比例超40%。华云三期项目现场,电解三厂厂长温瑞宇指着全新的电解槽介绍:“全部采用绿电生产,项目投产后包铝新能源占比将超46%。”作为中铝集团低碳示范工程,该系列采用世界领先技术,使吨铝电耗降低约800千瓦时。

“我们正在打造‘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展望。在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规划中的新生产基地,太阳能光伏板将覆盖厂房屋顶,雨水回收系统贯穿厂区,绿色低碳渗透每个生产细节。2020年以来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5家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成色更足。

从铝水奔涌到终端产品闪耀,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能,东河区铝产业链正实现“汗水型”向“智慧型”、“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蝶变。黄河“几字弯”北岸,这条贯通铝水—合金—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正稳步迈向2027年千亿级产业园区目标,以产业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雄浑画卷,为包头工业升级、内蒙古产业腾飞,注入澎湃的铝业动能。(吕必得)

来源:东河区委宣传部

(责编:苗阳、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