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行进中国|“包棉”新生记

人民网“行进中国”内蒙古调研采访团
2025年07月13日10:03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走进“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新潮的咖啡店、极具创意的文创店以及时尚的网红打卡点,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老厂房里陈列着老式收音机、电视机、手工缝纫机、搪瓷盆等老物件,置身其中,仿佛翻开了一本包头工业发展的时光相册。当这些带着时代温度的老物件重新汇聚,不仅见证了包头市工业从筚路蓝缕到繁荣兴盛的奋斗史诗,更构成了几代包头人共同的记忆图景。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游玩。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游玩。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始建于1958年的包头棉纺总厂,曾是亚洲最大的棉纺织厂。随着历史的推移,厂子整体迁出,仅留下印染厂和办公楼作为工业风貌建筑保存。去年年底,包头市将推进城市更新的目光聚焦棉纺厂,经过半年的改造升级,这座闲置近30年的老厂区,得以焕发新生。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休闲娱乐。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休闲娱乐。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喝茶聊天。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喝茶聊天。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街区的大茶馆内,每日里总是坐满了人,一壶5元钱的茶水,便足以消磨半日光阴。茶客们三三两两围坐于桌旁,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低声细语,也有的只是默默地啜饮着那微黄的茶水。亲戚朋友们相聚于此,拍照的拍照,打牌的打牌,笑声与哗啦的洗牌声交织在一起。老人们摇着蒲扇,青年人忙着打卡,孩子们则在桌下追逐嬉戏。茶是普通的茶,水是普通的水,人亦是普通的人,偏生这普通之中,却生出一种不普通的惬意。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打卡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打卡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改造后的街区既延续历史记忆,又注入时尚活力。从山西大同来包头旅游的游客樊先生和女友在手机上了解到“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专程前来体验,樊先生说:“这已经是我‘三刷’街区了,这里既可以触摸到老包头的历史,消费又不高,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地方,让游客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的老物件展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内的老物件展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独特的城市记忆化作现代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既是情感的共鸣,也是峥嵘岁月的生生不息。负责开发运营的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述祺表示,作为包头市盘活闲置资产的示范项目,街区通过“工业遗产+文旅”模式,打造多元化业态,既保护了城市文脉,又激活了区域经济,将老厂房、老街区转化成文旅新亮点,为城市更新赋能。(杨义、白波、富丽娟、张力洋、张雪冬、赵梦月、苗阳、孟佳澍、刘艺琳)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85”主题文化街区内的老物件展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包棉1985”主题文化街区内的老物件展吸引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85”主题文化街区内挑选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在“包棉1985”主题文化街区内挑选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主题文化街区内复刻包头棉纺织厂门头场景。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主题文化街区内复刻包头棉纺织厂门头场景。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对展出的老物件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市民对展出的老物件拍照留念。人民网记者 张雪冬摄

(责编:张聿修、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