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一路繁花开 处处文明景

一城文明风,满目气象新。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生机勃发,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正以昂扬的生命力彰显其文明内涵。近年来,科尔沁区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步伐,构建起上下联动、覆盖广泛的文明实践网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地图,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群众生活更加精彩。
绘制“文明地图”,让资源活起来。科尔沁区以市民满意为导向,健全长效机制,用文明厚度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组织力量对区域内丰富的文化场馆、教育基地、社区空间等37个点位资源进行梳理,详细掌握其功能定位与开放信息。将这些原本“沉睡”、分散的资源点,按照其核心价值归入“红色印记”“家风传承”“见贤思齐”“科普探索”“邂逅非遗”“少年成长”“生态文明”“移风易俗”等八个主题板块,最终落点于一张直观、便捷的可视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地图”上。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悄然润泽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张地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注,更是文明实践脉络的清晰呈现,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可见度和利用率,使其成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导航仪”。
深耕“主题板块”,让内涵厚起来。近日,由科尔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传承家风家训”线下主题活动吸引了50组家庭参与,让市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城市温度。展厅讲解、“幸福集市”“百家宴”……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文化,家长们在陪伴中收获感动。讲解员带领大家走进科尔沁区西门街道日月社区廉洁文化进家庭示范点,领略古今清廉文化的魅力。
文明实践,不仅仅是节日限定,更是日常点滴。科尔沁区的八大主题板块,各自承载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寻访红色印记”板块将施介烈士事迹展厅、通辽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串联成一条精神脉络,让红色基因可感可触。“邂逅非遗之美”板块带领群众在文化馆、石榴籽工作室里,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张贴近群众、富有内涵的文明实践地图,不仅满足了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更成为推动城市文明提升的重要力量。
借力“主播探店”,让宣传潮起来。“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密码,在通辽,这个密码就藏在任明德先生用坏的6辆垃圾车里,藏在志愿者醒目的红马甲上。今天我们来到倡树见贤思齐的第一站——任明德精神传承工作室!”来自科尔沁区融媒体中心的徐丹化身“文化导游”带领观众云游文明实践场景,让市民“沉浸式”感受文明滋养。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人人参与,满城春风。在倡树见贤思齐的第二站人民公园道德模范公园里,科尔沁志愿者协会会长侯维霞带领团队正在为老人进行“爱心义剪”,从2021年开始每年夏季的周二下午,从未间断。这些探访内容通过“科尔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视频号、敖包云客户端进行矩阵式传播,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良性循环。
如今,文明实践已延伸至城乡每个角落,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科尔沁区共有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21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4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延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3个、在居民聚集区、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流动志愿服务点30个。
打造“深度研学”,让体验实起来。“一趟寻访、一场游览、一次体验”等沉浸式研学项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建设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重要载体。日前,一群学龄前儿童走进“爱林工作室”法治实践基地,开启法治研学之旅。爱林工作室成员化身“法治引路人”,为孩子们讲解法庭席位功能,带领观察法徽、法槌等司法符号。法槌敲响的瞬间,孩子们感受到法律威严。“这里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地方,要遵守规则敬畏法律”,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在稚嫩话语中种下敬畏法律的种子,扣好“法治第一粒扣子”。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科尔沁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常态化开展群众需要、群众欢迎的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红色学堂”,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680余场,受众达8.1万人次。
科尔沁区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城市细微之处,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精准的公共服务回应群众期盼,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张立达、吴霞)
来源:科尔沁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