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青城“大脑”的“智城”密码

草原都市呼和浩特是一座绿色之城,更是一座现代之城。
近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深耕发力,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便民、惠民,“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走进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闪烁着呼和浩特市数字地图、实时监控视频画面、实时数据汇聚情况等多类信息。这些数字化信息在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中,通过跨区域合作输出“内蒙古样板”经验,持续推动治理现代化与民生服务便捷化。
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今年年初,全国两会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立即响应,出台了生育支持政策: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同时发挥“中国乳都”优势,发放伊利、蒙牛各1500元电子券,为产妇提供全年免费牛奶,多措并举减轻育儿负担。
面对市民群众在补贴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政策查询难、材料准备烦、申请流程长,以及如何做到精准、及时地进行补贴等问题,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部长王阳告诉记者,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依托可信数据空间,联通多部门数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信息补全模型,融合出生、社保等公共数据以及医疗机构数据,将政策模型计算结果推送给人口服务中心、蒙牛、伊利、育儿家庭等使用方,从而实现生育补贴和“一杯奶”政策的智能核验与“免申即享”,让惠民政策精准直达群众。
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又称“城市大脑”)是内蒙古首个“城市级”智能中枢,由一个智能中枢指挥中心、四个支撑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感知体系、“爱青城”APP)和N个智慧应用组成,即“1+4+N”架构体系。从2021年1月上线1.0版至今,呼和浩特城市大脑通过不断扩展应用场景与区域协同能力,迭代升级到3.0,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作为“城市大脑”,是如何运用自身优势,更智慧地指挥城市治理?
据呼和浩特市大数据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刚介绍,目前,城市大脑已接入全市109个单位,353个信息化系统,涵盖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做到了可接入、可展示、可应用、能协同,构建起“全域覆盖”“一网协同”“一屏慧治”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城市的智慧在生活中一直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你看,这周围好几个停车场都有空位,数字显示绿色,这证明余位充足,我一会儿直接开过去就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市民王巍指着“爱青城”APP中的智慧停车页面告诉记者。
“爱青城”APP中的智慧停车页面截图。
为了避免到了博物院才发现没有停车位,王巍在家就提前看好了哪里有空余的停车位。”我自从知道了‘爱青城’APP中的这个功能,每次出门前都会看看目的地周围的停车场是否有车位,确实方便了很多。”王巍说。
为给市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停车服务,呼和浩特城市大脑依托“爱青城”APP打造智慧停车模式,市民可通过“爱青城”APP实时查看周边停车场剩余车位数和缴费标准等信息,绑定车牌后在车辆离场时还可实现“无感支付”。“目前,全市528处新型停车场均已基本实现无感支付功能,下一步,呼和浩特市还将继续探索无感停车与城市交通大数据的联动,为市民提供车位预约、智能导航等更多元化服务。”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呼和浩特以“城市大脑”为中枢,通过夯实算力底座、激活数据价值、深化场景应用,实现了治理精准化、服务普惠化与产业高端化。
“今年,我们正在向城市大脑4.0迈进,积极探索AI智能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运行保障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推动12345接诉即办、‘运管服’平台和城市大脑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一网统管’,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系统支撑,让城市更‘智慧’,让市民生活更便捷。”(杨义、白波、富丽娟、张力洋、寇雅楠、刘艺琳、赵梦月、孟佳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