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公里“绿色长城”锁住沙海黄龙

2025年7月6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在烈日的炙烤下,随着最后一片麦草编织的草方格铺设完毕,一条蜿蜒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宣告全线合龙。这不仅是工程的终点,更是阿拉善人45年与风沙搏斗的壮丽篇章。
图为巴丹吉林沙漠治沙点。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回望历史的长河,阿拉善盟,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超3000毫米,是著名的“生命禁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盘踞于此,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的83%。卫星遥感图显示,雅布赖山风沙口的三条流沙带,正将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推向“握手”连片的趋势。
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前沿。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难!流动沙丘超70%,一场大风就能让几个月白干。”老治沙人的感慨,揭示了阿拉善治沙的艰巨。自1980年建盟伊始,第一代治沙人就扛起铁锹,接着一批又一批人挺进“沙漠咽喉”——巴丹吉林核心区。那里,百米高的流动沙丘如移动的山峦,常规机械难以施展。绝境激发智慧,他们改良出“秘密武器”:将四轮压沙机改为两轮手扶式。工人紧随其后,手指翻飞间迅速铺填麦草,编织出一块块草方格“锁沙网”,效率是纯人工的三倍。
草方格固沙技术。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阿拉善盟产业发展和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戴玉山指挥着16台轰鸣的履带式液压机同步推进。两列麦草如屏风般瞬间竖立。“一台机子每天能‘锁’住30到60亩沙,16台齐上阵,日工作量就是800到1000亩!”戴玉山的声音里充满豪情。这是“机械+人工”组合拳的升级,为锁边绿带快速合围注入澎湃动力。
2024年秋季的充沛降水,为植被种植和生态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2025年2月,春寒料峭,冻土未消。阿拉善盟抢抓黄金窗口期,吹响了三大沙漠锁边带全面合龙的冲锋号。全盟参与治沙的干部群众全力以赴,依托45年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向最后的431公里缺口发起总攻。历经近五个月的风沙洗礼与汗水浇灌,今天,这条凝聚了半世纪心血的1856公里“绿色长城”,终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画上了圆满句点,实现了历史性全线合龙。
三北“六期”蒙宁联防联治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项目阻挡风沙侵蚀黄河。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数字无声,却刻录着沧桑巨变。一代代阿拉善人怀揣着守护家园的信念,在风沙线上默默耕耘,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如今,阿拉善盟现有森林面积20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42%;草原面积13552.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至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由2004年的16.83万平方公里和20.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4年的16.33万平方公里和19.64万平方公里。这道合龙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截了流沙扩散,守护了北方“粮仓”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沙地梭梭长势喜人。阿拉善盟委宣传部供图
合龙的喜悦未褪,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工程师海莲已望向更远的未来:“431公里空白区合龙,只是阶段胜利。防沙治沙如同‘滚石上山’,稍有放松就会反复。必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巩固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成果,保护好每一公里绿色成果,为北方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在巴丹吉林,在乌兰布和,新铺的草方格在雨后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从“沙进人退”的绝望,到“绿进沙退”的奇迹;从“谈沙色变”的恐惧,到“点沙成金”的探索,阿拉善的治沙史诗,是一部用勇气和智慧写就的技术攻坚史,正如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所说:“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梭梭苗,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这1856公里蜿蜒的绿色长城,是锁住黄沙的生态脊梁,也是阿拉善人用45载青春和信念铸就的、守护家园的丰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