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森列”重现

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修复,截至2024年底,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已达142.2万亩,草地面积达到171.45万亩,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春天,当来自蒙古高原的西北风呼啸而来,横亘在呼和浩特市区北部的大青山便挡住大风的侵袭,成为青城一道天然守护屏障。
在青城人的微信朋友圈,比呼啸风声更引人关注的是和大风一起冲上热搜的“感谢大青山”词条——“青山无语,福泽青城。”“背靠大青山,有靠山。”……
这不仅是对绵绵青山的深切告白,还彰显了大青山生态治理的卓越成效。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乌恩图对此表示:呼和浩特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好让大青山成为阻挡大风的天然屏障,大青山的特殊地形和良好的生态治理不仅减缓了西北风的风力,还有效减轻了寒流对城区的影响。
6月下旬,走上大青山雅玛图森林公园健身步道观景台,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尽收眼底。山上树木繁茂,绿意纵横,空气清新,花草香气沁人心脾。
其实,大青山的美古已有之。《归绥识略》中把大青山形容为“画屏森列”,形容其景美如画。可是后来由于过度开采和放牧,山上树木减少,河水断流,风起沙扬。
大青山的生态涅槃,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绿色革命。
为重现百年前的“画屏森列”,让青绿重新漫染山坡,2012年,呼和浩特市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以“不让黄沙越阴山”的决心,修复这片生态屏障。
在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中,呼和浩特市关停取缔了位于大青山前坡的所有污染企业。同时,为切实恢复“山上、山下”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誓把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生态功能区。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修复,截至2024年底,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已达142.2万亩,草地面积达到171.45万亩,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实践,书写了厚重答卷。时间,见证了大青山的美丽蝶变。
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内蒙古青少年生态园、哈拉沁生态公园、吉沙公园、万亩生态育苗基地、百草园、雅玛图森林公园等10余处生态公园的建成都是大青山从“黑”到“绿”的见证。
敕勒川草原的重生堪称典范。这片曾是砂石遍布的荒滩,经自然修复技术已重建植被群落,如今成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这里夏季平均湿度为67%,马鞭草、山丹花竞相绽放,野兔、狍子等野生动物踪迹频现。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如今的大青山前坡草木掩映,溪水潺潺,山脚下的村庄面貌一新。依靠大青山这片“绿水青山”,村民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
东乌素图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地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里“生态绿带”及“杏坞番红”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了万亩杏林基地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乌素图杏花谷,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知名景点。
每到杏花开放和黄杏成熟的季节,到东乌素图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每年举办的杏花节、采摘节等大型活动可吸引近300万人次打卡。50余家农家乐与8.3公里村路为经络的旅游带串联起的帐篷餐饮区、古风市集等服务业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目前,呼和浩特围绕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让产业转型为群众打开增收之门。
夕阳西下,保合少村的松涛声中,90后护林员张强抚摸着樟子松粗糙的树干:“这是外公外婆种下的林子,现在轮到我们守护。”不远处,石红梅的民宿小院飘出饭菜香。这位放弃城市餐馆的女掌柜,一夏天就能赚回过去全年收入,她计划让儿孙都扎根于此:“山上风景越美,我们的日子越甜。”(记者 帅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