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右前旗:生态“账”里绿生金

夏风拂过,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阿其郎图嘎查的草原绿意盎然。牧民乌云毕力格弯腰查看牧草长势,曾被沙化的草场重现生机,牛羊悠闲觅食。
“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民生账。”桃合木苏木副苏木达海日汉指着眼前的草原说。“我们瞄准沙化痛点,统筹资金、技术和牧民意愿,让退化草原‘活’起来。”
牧民乌云毕力格家草场生态恢复后的现状。刘新平摄
“4年前,这4000亩草场沙地蔓延,眼看着草场面积变小,养的牛羊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没办法了,花了18万元租别人家草场放牧。”乌云毕力格感慨,“经过3年多生态修复,咱家牛羊终于回到自家牧场。”
2021年,桃合木苏木投入1070万元专项资金,对11.5万亩草原沙化区域采用“围封禁牧+工程固沙+人工种草+长效管护”模式分类施治。乌云毕力格家草场建起了草方格,进行人工种草。从草方格建成开始种草的那天起,乌云毕力格就盼着草场早日变绿。在他眼里,“造格治沙”是修复草场的良方,这剂良药历经1000天治理,植被盖度从40%提高到75%,产草量增长了3倍多,每年带来30余万元的收入。乌云毕力格欣喜,“这笔‘账’谁算谁明白!”
科右前旗桃合木苏木阿其郎图嘎查沙化治理时建设的草方格。韩双龙摄
11.5万亩草原沙化区域得以修复,草原盖度提高到95%,年产草量增加0.23吨,养殖成本降低70%,畜牧经济效益增长200万元,带动周边50户牧民户均增收3万元。草原美景同时带火了旅游,全苏木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占综合效益38%,形成“生态增值”与“牧民增收”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绿海重生不仅是桃合木苏木牧民的守望,也是科右前旗“绿进沙退”变为现实的例证。在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阿拉坦敖都嘎查,牧民青格尔正忙着迎接上海来的游客。
“减畜不是减收,而是腾出空间换高质量发展。”满族屯满族乡副乡长敖喜明介绍,“我们引导牧民从‘靠数量吃饭’转向‘靠品质致富’,让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
“以前觉得多养牛羊才能挣钱,结果草场越来越秃,羊越养越瘦。”青格尔也算过一笔账:养殖的牛羊数量从1100多只减到600多只,但他通过开展畜牧品种改良、制作传统奶食品、发展旅游产业,年收入从2021年的30多万元跃升至如今的60多万元,实现翻番。从记录的账本里可以清晰地看出,青格尔家减羊增牛的收入占全年收入的50%,传统奶食品销售收入占全年收入的30%,旅游收入占全年收入的20%,“养殖数量减少了,草原变美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牧民青格尔家草场上养殖的牛。刘新平摄
为破解“草原超载-退化-贫困”恶性循环,2021年,国家启动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民生活改善、草牧业生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好政策推动、好榜样带动下,满族屯满族乡实施草畜平衡面积260多万亩,牧民全年收入1.57亿元,人均收入3.2万元,减羊增牛收入占比25%,传统奶食品销售收入占比10%,旅游收入占比10%。
桃合木苏木和满族屯满族乡保护草原的例证,正是科右前旗全域生态治理的缩影。2021年以来,科右前旗投入6700多万元,修复治理草原50万余亩。草畜平衡区230多万亩天然草场年产草量27.6亿公斤,保障了2000多牧户的自给自足。植被盖度达75%以上,优良牧草比例达70%以上,草原有害生物灾害控制率在千分之三以下,天然草原实现了草畜平衡。
牧民们有的选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增收,有的少养精养同时转产牧草产业实现增收,有的减羊增牛改变养殖比例实现增收……全旗有12家合作社及市场主体打造了牛羊肉认证品牌,品牌效益不仅让牛羊身价倍增,还推动了传统奶食品产业的蝶变升级,带动近30家奶制品加工作坊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农牧民捧稳的金饭碗!”盟行署副盟长、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表示,解决草原生态破坏的过程也恰恰成为农牧民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而生态改善释放了强劲活力,目前已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0万元,牛羊肉、奶制品、果干借旅游东风成功“出圈”。
从竭泽而渔到生生不息,这片草原的变迁印证了一个道理,在这本越算越厚的生态账里,绿色的页码正连缀成牧民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刘新平)
来源:科右前旗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