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汽车驶离海勃湾城区向北约12公里,穿过交织的包兰铁路、110国道与沿黄公路,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便映入眼帘。这个户籍654户1723人、常住521户1160人的村庄,在黄河臂弯中焕发着令人瞩目的生机。
产业沃土:家门口的致富路
走进村东头的酱菜厂,浓郁的酸香扑面而来。厂子建起来后,村民们守着家就能拿工资,活儿有了,村民的心也安了。酱菜厂与配套冷鲜库是村里2024年落成的新产业,连同福鸿生物科技分红、阳光玫瑰葡萄园分红等共7个特色项目,织就了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网络。村支书吴蒙生算了一笔账:“这些年累计投入579万多元,去年集体收益31万多,乡亲们的钱袋子眼见着鼓起来。”
文明新风:小积分撬动大能量
午后,王元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的“文明团结超市”热闹非凡。村民吕云莲凭借积分表兑换了一桶洗洁精和几袋洗衣粉,她笑容满面地对笔者说:“参加文艺队排练、打扫村道都能攒分,东西实在,脸上更有光!”在这里,文明被赋予了看得见的价值。党员服务队、“巧妈妈”志愿队、文艺队三支队伍活跃在村巷阡陌,草原书屋是知识的“绿色灯塔”,养老服务中心成了老人们的“幸福港湾”。今年已举办80多场活动——非遗剪纸的指尖传承、香道文化的氤氲气息、“绿色农耕”的田间实践……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浸润心田。
民俗密码:文旅融合的活力引擎
深秋的“丰收节”是王元地村的高光时刻。游客挤满小广场,争相购买新鲜的蔬菜、饱满的瓜果。“年猪文化节”上,张继霞娴熟地烹制杀猪菜:“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这就是传统的做法!”依托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村党支部精心打磨出了“年猪”“麦收”“丰收”三大民俗节庆品牌,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这些活动不仅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更直接带动了民宿、农家乐和农副产品销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执笔未来:北疆画卷正舒展
“全国文明村是荣誉,更是责任!”展望前路,王元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吴蒙生目光坚定。王元地村将继续以“党建促发展 文化展自信”品牌为引领,整合旅游资源,借力文化大院讲好北疆故事,设计研学路线,深耕产业沃土,促进三产融合。同时,“寻迹·非遗王元地”项目将持续孵化“葫芦烫画”“吹糖人”“花馍”等乡村手工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芽,“一约四会”和积分制也将持续涵养乡风,表彰先进,激发“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内生动力。
产业为基,富民为本,文明铸魂。黄河岸边的王元地村,正以如椽巨笔,在辽阔北疆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安居乐业图”。(张琦、宋怡霏)
来源:乌海市海勃湾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