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

6月5日,在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控室,工作人员紧盯着大屏幕,三维地图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覆盖呼伦贝尔全域。依托这些实时数据,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陈巴尔虎旗分局,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反馈的重点监测排污企业展开突击检查,执法人员操控无人机对企业厂区及排污口进行航拍取证。这一场景,正是呼伦贝尔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拥有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底,是呼伦贝尔市践行生态保护使命的核心任务。
摸清生态家底是科学治理的基础。该市整合56类4100条生态数据,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生态一张图”体系。通过将121个环境风险点、237个环境敏感点、378个问题清单、212家排污单位信息、4940块耕地排查数据的平台系统导入,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细致的数据支撑。
为确保生态监管无死角,呼伦贝尔市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一张网”。通过整合入河排污口、呼伦湖保护区、应急防火等280个视频监控设备,将更多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等敏感区域纳入监控网络。同时,打通市、旗、苏木(乡镇)生态环境三级执法网络,建立毁林毁草、草原过牧、生态损害赔偿等领域联合执法机制。今年以来,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借助“双随机、一公开”平台抽查企业75家,依托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全流程办理,大幅提升执法效能。
此外,呼伦贝尔市统筹森林草原、大气水环境等24项生态监测内容,实现生态保护、监管、修复及环境质量监测的全方位覆盖。通过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等跨部门数据协同,实现数据深度融合,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记者 李可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内蒙古扎实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 2025年,北疆大地,能源领域捷报频传: 3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申报的13处煤炭产能储备项目经国家能源局正式审核通过,内蒙古煤炭应急保供能力再增强; 4月,河套盆地主力油田巴彦、吉兰泰两大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内蒙古原油供应保障能力再提升; 5月,乌兰察布市境内的察右前旗—化德输气管道项目获得核准批复,内蒙古“全区一张网”建设再提速; 6月,内蒙古“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的首条外送通道——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输电工程长期合作协议顺利签订,内蒙古绿电外送“朋友圈”再扩围…… 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融合互补,今年以来,内蒙古统筹能源生产能力和应急储备能力,不断优化能源供给方式、结构和布局,稳步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1-4月,全区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率达52.4%,较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能源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