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探索治沙新模式 蹚出绿富同兴路

5月4日,记者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达日罕嘎查防沙治沙项目现场,植树机轰鸣着在沙丘上勾勒出整齐的方格。工人紧随其后,将一株株文冠果幼苗植入沙地,转眼间,一排排新绿不断向远方延伸,在广袤的科尔沁沙地上勾勒出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为确保树苗在恶劣环境中顺利扎根,我们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模式进行治理。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土地围封工作,计划在本区域种植文冠果130亩,每亩种植67株文冠果,到6月初雨季开展种草作业,7月底完成全部种植任务。”达日罕嘎查防沙治沙项目现场负责人冯贵说。
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带,肩负着阻击科尔沁沙地治理边缘区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多年来,科右中旗积极行动,探索形成“一体两翼五协同”防沙治沙工作体系。突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强化要素支撑和制度建设“两翼”保障机制,协同推进新能源治沙、科学治沙、群众治沙、社会治沙、效益治沙等五种治理模式,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创新探索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眼下,位于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中广核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在现场,工人紧张有序地开展直流电缆铺设、组件接地开挖等基础作业。
“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光伏桩基础施工近8.4万根,光伏项目并网容量达23万千瓦。”中广核科右中旗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电气专工刘通介绍说,“光伏项目预计5月底并网发电,同时完成1万多亩生态治理任务,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科右中旗坚持统筹防沙治沙全局,全力布局歼灭任务。2024年以来,引进中广核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推进总投资72亿元、总装机规模18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治沙项目。同时,创新发展“农光互补”产业,充分利用光伏板间闲置土地,种植苜蓿、羊草等优质牧草2万亩,待项目建成,即可开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产业融合”模式,实现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在科右中旗杜尔基镇亚门毛杜嘎查沙地治理区现场,当地农牧民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进行补植作业。他们采用创新的樟子松沙障交替治理方式,对陡坡沙地实施“加固”,栽植效率大幅提升。
“这个治理区的山地坡度平均在45度以上,个别地块达到70度以上,陡坡灌溉、沙障布设、苗木运送都需要无人机准确运送到指定位置。今天补植的樟子松,成活3年后就能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 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工作站负责人包慧泉指着山坡上的点点新绿介绍说。
曾经难以治理的陡坡沙地,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学治沙”只是科右中旗协同推进的五种治理模式中的一种。
为推动绿富同兴、提升治沙效能、促进治沙惠民、汇聚广泛合力、放大治沙效益,科右中旗协同推进“新能源治沙、科学治沙、群众治沙、社会治沙、效益治沙”五种治理模式,并相继实施“灭黄、治白、增绿”三项行动。
黄沙退却处,绿富同兴来。科右中旗已完成5.9万亩裸露沙地的全部治理工作,实现全域灭黄。全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也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现在的18.54%和76.38%。
“眼下,全旗防沙治沙工作正稳步推进,多个标段同时开展作业,全面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同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从苗木选择到种植养护都有专业指导和监督,保障植被成活率,全力推动全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包慧泉说。
如今的科右中旗,樟子松、沙棘、柠条郁郁葱葱,锁住道道沙龙;牛羊入圈、候鸟嬉戏,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从茫茫沙地到绿意蔓延,在人与沙角力的征途上,久久为功的科右中旗正在渐绿渐富向新生!(记者 高敏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