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赤峰

松山区:“点单式”培训助力群众端稳“技能”饭碗

2025年04月30日09:43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想学编织,社区里就开了班,结业后我就在东黎羊绒在社区设置的“微工厂”实现了就业,干得多赚得多!”近日,松山区振兴街道松城社区居民的李艳华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她通过社区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个变化得益于松山区创新推出的“需求+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模式。

松城社区为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做手工培训。

松城社区为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做手工培训。

松城社区为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做手工培训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系着经济发展。今年以来,为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六个行动”要求,松山区积极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资源整合为半径,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学历低、低技能等实际困难,创新推出“需求+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模式,助力六类就业困难人员稳岗就业、增收致富,画出了技能培训与就业增收的“同心圆”。

“按需点菜”:群众要啥,培训送啥

“我想学面点,我想学电焊,我想学编织……”在兴安街道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大摸排活动中,居民表达了不同的培训需求,为了精准的问需于民,兴安街道组建就业促进服务队,从最基本、最细微的居民需求征集做起,精准掌握了居民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建立了需求台账。

“过去培训像‘上菜’,群众未必爱吃;现在先问想吃什么,我们再‘下厨’。”松山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于晓明介绍。几年来,松山区依托各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收集群众培训意愿,梳理出家政、电焊、编织、直播带货等十余类热门需求。结合群众培训方向、意愿和人数等内容,按需定制课程,送技于民,推动基层培训实现由“上菜吃饭”转为“因需点菜”,让技能培训更贴合实际,更受群众欢迎。

“精准培训”:培训下沉,学完即用

在松山区巾帼巧手创业基地,千余名“巧手姐妹”,依托产品回收协议,保障了稳定收益。在振兴街道松城社区,学员在接受同心芷手工编织坊培训后,可以去东黎羊绒在松城社区设置的“微工厂”工作。工人可自由调配上班时间,实现“上楼做饭照顾家、下楼工厂挣钱花”的美好愿景。在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玉米、谷子、大豆、藜麦等作物的种植和田间管理让种植户精进了种植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松山区妇联举办刺绣培训班

松山区妇联举办刺绣培训班。

松山区妇联举办刺绣培训班。

为了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从“一技难求”到“一技在手”的转变,几年来,松山区将技能培训下沉到基层,通过“授课+实操”形式提升全区就业人员技能。同时,与部分单位建立“用工联盟”,提前对接岗位需求,对于结业考核合格的学员,直接推荐至对口企业。“学员学的是企业需要的技能,招聘成本降低了,用工也更稳定。”东黎羊绒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培训2056课时,百余名培训人员实现从培训到就业的完美闭环。

“瞄准就业”:搭建平台,精细服务

在松山区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可以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求职信息登记、现场洽谈、信息推介、岗位匹配等服务。“技能培训既要‘沉下去’摸准需求,也要‘联起来’盘活资源,更要‘跟到底’保障就业。”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松山区聚焦灵活就业与长期用工需求,将就业公共服务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依托松山区商业场所召开线下招聘会,委托全赤峰直聘等承办线上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直播带岗”模式,为求职者匹配合适岗位。同时,加强与安庆工业园区、信息科技产业园区等园区企业用工对接,拓宽求职者就业渠道。

下一步,松山区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支持各乡镇街道建设劳务合作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高校、零工市场、工会驿站、商圈等打造49个充分就业社区、3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持续为就业人员服务,让群众牢牢端稳“技能”饭碗。(郑文艳)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