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用指尖触碰“纸间” 以书为桥感受世界

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 李睿
2025年04月23日09:40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在呼和浩特市一家盲人按摩店内,49岁的按摩师席志强一边为顾客推拿,一边聊起自己与书籍相伴的三十余载。作为一名先天性视障者,他的阅读之路始于收音机,历经刻录光盘、扫描仪,最终在智能手机的无障碍功能中找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听读书籍。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席志强在听读书籍。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我们这代盲人的启蒙工具,真的就是收音机。”席志强回忆,上世纪80年代,盲文书籍稀缺,经济条件有限,收音机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从评书、小说到新闻节目,电波中的声音为他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1996年,他赴青岛学习针灸推拿,恰逢中国盲人出版社开始系统出版盲文书籍,“金庸小说最早一批被引进,我们终于能‘摸’到武侠世界了。”

中专毕业后,他边工作边自考大专、本科,专业始终是针灸推拿。“盲人读书太难了,但国家经济发展后,对残疾人教育的关注让我们有了更多机会。”

2000年前后,电脑的普及让盲人阅读迎来转折。一张容量670兆的光盘能存储海量TXT、Word文档。“虽然有声书少,但文字终于触手可及。”席志强常年活跃在“榕树下”“天涯”等早期文学论坛,如饥似渴地阅读网友分享的文本。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电子书和听书软件进一步降低了阅读门槛。“微信读书的无障碍适配做得很好,喜马拉雅上有声资源丰富,年轻人再也不用经历我们当年的‘书荒’。”他感慨,“90后、00后的盲人比我们幸福得多,他们生在一个有书可读的时代。其实盲人比明眼人更依赖文字。纸质书的墨香令人怀念,但电子书让知识流动无碍。无论载体如何变,读书都是开阔眼界、安顿心灵的钥匙。”

席志强为客人按摩。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席志强为客人按摩。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对于席志强而言,读书不仅是爱好,更是抵御孤独、维系职业生命力的方式。每天从早10点到晚10点,他守在按摩店,客人少时便埋头听书。“盲人活动范围有限,若不读书,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活着难道只是围着‘四条长腿’(按摩床)转?”

他坦言,书籍帮他找到了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我直面困难;《平凡的世界》年轻时听广播只觉得好,历经生活后才读懂其中的坚韧。”在他看来,读书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本书都是他人生活的映射,读得多了,心胸自然开阔,也能理解世间百态的不易。”

作为科班出身的按摩师,席志强始终将阅读与职业成长绑定。“中医扎根于文化,不读书难以精进。”2000年教材将“伤科”细分为“经伤”与“骨伤”,他通过自考更新知识体系,按摩技术随之提升。“医学在进步,患者信任你,你就得对得起这份责任。”

2008年,他考取医师资格证,成为同行中少有的“持证者”。“当时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交代,没想到后来开诊所派上了大用场。”他常告诫后辈:“大夫可以说‘不知道’,但不能胡说——丢人事小,误人性命事大。”

为与年轻顾客顺畅交流,席志强主动接触网络文学,甚至研究“00后”的思维方式。“过去劝人‘读书赚钱’是因为穷过,但新一代的年轻人没挨过饿,你得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问题。”他认为,阅读帮助自己打破代际隔阂,“沟通是医术的一部分,跟不上时代,就连顾客的‘精神疲劳’都摸不准。”

如今,他依旧保持着“有活干活,没活读书”的朴素日常。阳光透过按摩店的玻璃,洒在正在听手机电子书的席志强身上,仿佛印证着他的信念:“读书的人,永远不会被困在黑暗里。”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