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现多机场无人驾驶登机桥集中联控

一般飞机降落后滑行到登机桥,还需等待2-3分钟登机桥靠接航空器,才可以拿行李出舱门。近期,乘坐飞机到达包头和通辽机场的旅客,只需等待50多秒。其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新技术?近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机场集团的相关人员,详细了解了其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无人驾驶登机桥集中联控模式。”内蒙古机场集团项目建设人员任龙告诉记者,“一位技术人员在包头机场控制,便能实现包头机场的登机桥和通辽的登机桥同时移动,且完成精准对接。”
操作员正在操作设备。受访单位供图
新模式使用当天,集中联控中心就完成包头机场、通辽机场共6条登机桥对18架次航班的保障任务。这一突破性技术标志着无人驾驶登机桥运行模式迈入新阶段,有力推动了“智慧机场”建设。
内蒙古机场集团无人驾驶登机桥集中联控模式通过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多机场、多设备、超远距离无人驾驶登机桥集中联控。
同时,该模式打破行业内现有的“一对一”模式,即一个控制台控制一条自动驾驶登机桥,创新打造集约集聚平台,建立“多机场、多桥集控”模式,通过人工智能、高精度传感器及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一名运行控制员可监控多个机场、多条全自动驾驶登机桥靠接飞机,首批次集中联控的机场包括包头机场、通辽机场、呼伦贝尔机场和乌兰浩特机场。
但是,从一个人控制一条登机桥,到一个人控制多台登机桥,为什么可以节约时间呢?
“之前每条登机桥操作员的技能水准不同,有的人熟练就会快一些,有的人则会慢一点,现在我们把技术最好的操作员集中到了集中联控中心,这样自然效率就提升了。”任龙说。
除了节约了时间,面对多位廊桥操控员的“失业”,内蒙古机场集团也做了提前规划。“我们为登机桥操作员保留了集中联控调度、运行控制等新兴岗位,选拔上岗的员工也将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内蒙古各支线机场的航班量也在不断增加,有很多空缺岗位。”内蒙古机场集团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王贤告诉记者。
效率提升了,安全也应该有保障。据悉,该项目采用的关键流程引导系统、运行任务调度分配方法等核心技术及首创的“沉浸式管控座舱”等创新成果,将安全与效率提升至新高度。目前,相关技术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及1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欧洲和中东地区专利,在国际登机桥自动驾驶领域展现中国智慧。
近些年,内蒙古机场在“智慧机场”建设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近期,在呼伦贝尔机场,无人机正在机场内进行巡检作业。呼伦贝尔机场是自治区第一家应用无人机智能化巡检技术的支线机场,目前已经实现对机场内供电线路巡检、围界巡检、助航灯光巡检等10个保障项目进行巡查。截至目前,内蒙古机场集团共有通辽、包头等5家支线机场覆盖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把无人驾驶登机桥集中联控模式覆盖到全区的机场,同时继续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应用新科技成果,为自治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王贤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