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着力推动马产业和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3月20日清晨,达尔汗苏木查干敖包嘎查牧民布仁巴雅尔骑着摩托车来到自家牧场,打开围栏,30匹雪豹马一涌而出。看着马群中20多匹怀有身孕的雪豹马,他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再有半个多月,这批寄居在这里的雪豹马就该“添丁进口”了。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广袤的草原上,蒙古马不仅是牧民千百年的伙伴,更是北疆草原文化的重要符号。然而,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冲击,蒙古马的纯种性面临挑战。近年来,达茂旗以“保种+科技+产业”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蒙古马保种扩繁新路。
2024年10月,达茂旗迎来历史性时刻——包头市大漠雪豹马培育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蒙古马保种场名单,实现当地自治区级保种场“零的突破”。这一成果背后,是70岁牧民王万全长达10年的坚守。
2014年,他投资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马场,从周边盟市收购38匹稀有雪豹马(也称豹花马,是蒙古马分支),通过自然繁殖与“公司+农户”模式,将种群规模扩至200余匹,基因稳定性从20%提升至50%。
然而,雪豹马的基因稳定性仍是难题。
2024年4月,达尔汗苏木盘活闲置多年的音准高勒马场,并新建草料库、挤奶棚圈,筹建成立了达尔汗蒙古马保种(扩繁)基地,由查干敖包嘎查党支部领办的牧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具体运营,进行蒙古马养殖、保种、繁育,并延伸产业链至赛马、旅游、研学等领域。
“我们将分散的牧户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养共富,共同推动雪豹马品种的改良与保护。目前已有28户牧民入股,有1200余匹马加入了合作社。此外我们还购入了30匹雪豹马,其中怀孕的母马就有20多匹。”查干敖包嘎查党支部书记、牧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巴德木朝告诉记者。
作为首批加入牧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牧民,布仁巴雅尔家的35匹蒙古马经筛选加入了合作社。经过筛选认证的入股马匹,都统一打了耳标、植入了芯片,只需手持感应式数据采集仪器扫描一下马匹,就可以立刻知晓这匹马的完整身份信息。“入股合作社以后,给我们申请了蒙古马保种补贴,每匹马补贴1000元、补贴3年,后续还有卖马奶和孕马尿的收入,合作社盈利了还能分红,我们觉得生活很有盼头。”布仁巴雅尔说。
同行的达茂旗农牧局工作人员也表示,未来将结合遥感监测与基因测序技术,构建蒙古马遗传资源数据库,为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据巴德木朝透露,达尔汗蒙古马保种(扩繁)基地目前正在申报自治区级科技小院,并积极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进行对接,双方将合作推进蒙古马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及疾病防控研究工作,解决雪豹马基因不稳定的问题。
保种扩繁工作离不开系统性政策支持。自2022年起,达茂旗农牧局就启动了蒙古马种质资源保护工程,通过电子芯片植入、建档立卡等方式,完成对2213匹蒙古马的鉴定与芯片佩戴,并建立相应档案,精准掌握种群的分布与特征。同时,当地政府与保种户签订承诺书,要求5年内不得出售保种马,严控杂交风险,保障纯种性。政策护航,芯片建档与纯种承诺。这一政策不仅遏制了外来马种冲击,还为后续科研提供了数据支撑。
保种并非孤立工程,如何为马产业赋能,推动从保种到致富转型,也是当地努力探索的方向。近年来,达茂旗通过马产业和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激活蒙古马的经济价值。
2023年,达茂旗君威马业公司探索孕马血清采集技术,每吨血清售价达18万元,带动10余名牧民就业。全旗7家血清采集场年产血清30余吨,成为生物制药领域新的增长点。2024年,当地引入“世界牧场”综合型马业产业园项目,涵盖马术教育、主题旅游等多元业态,推动马产业链延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5月起,展现力量、体能、速度、精神的达茂旗赛马“村超”联赛在百灵那达慕产业园区精彩上演,到目前已经举办了10场极具规模的赛事,也潜移默化地带动了马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下,达茂旗各苏木嘎查正在积极组队,为即将到来的又一场赛马“村超”联赛进行着火热的选拔。
现代化的马术场地、先进的繁育理念、国家级的赛事活动……不断展现着马产业新的面貌与内涵,一条从养马育马、主题赛事到体育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达茂旗相关负责人表示,蒙古马的保种扩繁,既是生态命题,也是文化命题。达茂旗将继续通过政策、科技与产业的三重发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之路。(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李亚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