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秦风魏韵润固阳

2025年03月27日09:39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航拍镜头下的固阳秦长城。中共固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秦风魏韵,长城故里。

北纬41°黄金纬度带,阴山山脉北麓,沉淀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城。

包头市固阳县,战国魏惠王十九年得名稒阳。秦始皇长城在这里,拓跋珪设立的北魏六镇之首在这里,昭君出塞、木兰从军等文化符号也印刻在这里。

“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场牧场皆固阳”。自古以来,在固阳,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南下还是北迁,不同民族相互之间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碰撞融合,成就了一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思。

紫塞长烟 大秦雄风

包头全市地图的形状,宛如一个挽着发髻向西眺望的少女,固阳秦长城就像一条佩戴于少女脖颈的紫褐色项链。

瑞雪初晴,瑰丽的晚霞漫散在色尔腾山的天空,蜿蜒于山峦间的古老长城又迎来了一天中的日落时分。它已见证了人世间80多万天的日出日落、世事更迭。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逐匈奴后,在原战国赵北长城北侧新筑一道长城,这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秦始皇长城”。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在原有基础上对这道长城进行了修缮和沿用。

地处色尔腾山北坡的固阳秦长城遗址,东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秦长城遗址相连,西与巴彦淖尔市小佘太秦长城遗址相接,墙体总长约95.6公里,沿线布设了173座烽燧、5座障城,是一套完备的古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1996年,固阳秦长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认为,固阳秦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包括了秦长城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24年5月1日,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这是我国首个以秦始皇时期长城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我们要擦亮这张国家级名片,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固阳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李淑英表示。

固阳秦长城中,康图沟段墙体由硅质板岩砌筑而成,在天盛成段、天面此老段的筑墙石材变成了花岗岩,而王如地段的墙体则是土筑而成。“固阳秦长城的总体特点是因山就势、就地取材、错缝干砌,石筑墙体居多也是固阳秦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固阳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姚建国介绍。

从历史上看,长城内外虽然时常兵戎相见,但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天面此老段石筑长城墙体上的岩画,留下了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印迹。岩画题材既有北山羊、骆驼、舞者等形象,也有“人犁地”等场景,阴山南北的田园诗歌与草原牧歌交织成如今的北疆赞歌,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

盛始怀朔 六镇之首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传颂着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动人传奇。

有学者推测,北魏时期,花木兰替父从军,骑马从秦直道过黄河,沿稒阳道(今包头昆都仑河谷)至怀朔镇,披甲上阵,征战沙场。

拓跋鲜卑以祖地大兴安岭深处的嘎仙洞为起点,一路南迁进入匈奴故地,几度兴衰,终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前期,为了防御北方柔然族的侵扰,在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边境由西向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其中,怀朔是六镇中规模最大的军事重镇,被称为北魏六镇之首。

北魏怀朔镇故城遗址位于固阳县城东北方35公里处,该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朔镇于北魏始光年间(公元424年-428年)修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这里曾经走出过高欢、高洋、侯景三位帝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高欢手下大将斛律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敕勒歌》演唱者。

怀朔镇是北魏时期河套阴山地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城镇,北有汉长城有险可守,南有秦长城有城可退,怀朔镇既可屯兵防范柔然等外敌入侵,又可发挥农业生产基地效应,当时通往阴山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稒阳道就由其扼守。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爆发。后历经战乱,怀朔镇成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7年)朔州内迁,怀朔镇被废弃。从其建立到废弃,整整存在了一个世纪,其间几乎经历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全部历史过程。

古城新建,守望千年历史云烟。怀朔镇立足本土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现有古城遗址,计划逐步打造再现北魏古城原貌的文化遗址公园、历史古街、影视城,形成集遗址修复、文化体验、科技扩容于一体的北魏古城遗址旅游综合体。

固阳八宝 留住乡愁

奔流不息的昆都仑河,源于固阳县东境之极的春坤山西麓,穿阴山,出石门,经闹市,入黄河。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称昆都仑河为石门水。

昆都仑河在地域发展历史上,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连接中原与塞北、贯通亚欧的茶马古道。百余年前,这里就是商贸和农耕的繁华之地,沿河两岸淤澄出成千上万方沃土,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于此交相辉映。

“吃条条,风调雨顺;吃鱼鱼,年年有余;吃墩墩,圆圆满满……吃上我们固阳莜面配上黄芪羊肉汤,身体更健康!”中午时分,固阳县金山镇一家莜面馆开始招揽食客,花样繁多的莜面美食滋润着人们的味蕾。固阳县“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已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杀年猪、赏民俗,2024年年末,固阳县西斗铺镇举办了首届“年猪节”文化活动。活动现场,黄芪、马铃薯、胡麻油、菜籽油、葵花籽等当地农特产品吸引着市民游客,大家购农特产品、品年猪家宴,体验浓浓的节日氛围。

如今,纯朴的固阳人民仍保留着传统的精耕细作和农产品加工方式,传承着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珍视大自然的馈赠,延续美丽乡愁记忆。黄芪、莜麦、荞麦、莜面、荞面、红皮小麦面、菜籽油和胡麻油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称为“固阳八宝”。

早在上世纪初期,固阳的这8种农产品就已经形成了独特品质的区域性口碑。2021年12月6日,固阳县公用区域品牌“41°固阳献”正式发布,固阳县农产品以区域公用品牌“41°固阳献”之名入选国内地标食材优品榜单。2024年12月20日,在第十一届内蒙古品牌大会上,“41°固阳献”被授予“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估值达213.79亿元。依托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当地文旅、商务、供销等相关部门线上线下集中发力,深化“固阳八宝”宣传推介,让固阳好物走进千家万户。

前不久,固阳县申报的美丽县城案例成功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依托“三山两城”等优质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固阳县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产业”,描绘美丽固阳新画卷。(记者 周秀芳 苏永生 李卓)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