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养殖增效益 不负春光接新羔

草原晨光初现,额尔古纳河畔的棚圈里传来稚嫩的“咩咩”声。牧民杨旭哈着白气推开栅栏,400多只新生羊羔如雪团般滚作一片,母羊温热的鼻息在空气中蒸腾出团团白雾。这幕生机勃勃的场景,正在呼伦贝尔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同步上演——今春,这片北疆草原将迎来426.21万头只(其中大畜64.65万头,小畜361.56万只)新生命的诞生。按照正常牧业生产周期,预计在5月底、6月初,基本完成接羔工作。
小羊羔和妈妈在一起。李清杨摄
"由于双羔比较多,能达到100%的成活率!”杨旭搓着冻红的双手,眼角笑出深深褶皱。在他身后,稚嫩的羊羔欢叫声此起彼伏,600只母羊正悠闲嚼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饲料。虽然外面春寒料峭,但棚圈里却暖意融融,羊圈里母羊膘肥体壮、奶水充沛,成群结队的小羊羔活蹦乱跳、机灵可爱。
在呼伦贝尔农垦各农牧场分公司,春季接羔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畜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效养殖模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通过推广肉羊“两年三产”的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时牙克石农牧场公司养殖户刘艳文家也正在奏响另一场“生命交响乐”。刘艳文拿着奶瓶穿梭在羊群中,60多只小羊羔欢实地拱着她的手心,“目前已经产羔61只。二产羔期预计产羔羊63只,在牧业公司工作人员技术指导下,接羔育幼非常顺利,羊羔成活率比以往时候更高了。两年产三只羊羔,收入明显增加了。”
“两年三产”技术是牙克石农牧场公司2024年重点推广的高效养殖模式,在不同繁殖季节采用不同繁殖技术,主要以生产母羊营养调控、羔羊早期断奶、母羊同期发情技术及母羊妊娠后期、哺乳期补饲等技术为核心,缩短了生产母羊繁殖间隔,实现生产母羊在放牧加补饲条件下“两年产三羔”的目标。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母羊的繁殖效率,还通过专人技术指导,确保了饲养过程的精细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提升了牲畜养殖水平。今年的春羔既是“两年三产”高效养殖技术的成果,也都承载着牧户们的心血和希望。
牙克石农牧场公司牧业公司负责人何军向记者介绍着这场“变革”的成效,“从3200头基础母羊中挑选出50只,进行‘两年三产’母羊的跟踪调查分析发现,一产收益为4.28万元,二产和三产收益预计各为5万元,总收益达到14.28万元。”
“两年三产”缩短了生产周期,实现高效繁殖、快速出栏、错季出栏。通过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饲养的方式,提高仔畜存活率,让更多养殖户受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为确保春季接羔工作顺利推进,呼伦贝尔市引导养殖户做好饲草料储备和棚圈保暖、老旧棚圈修缮加固工作,2024年共打草152.45万吨、加固修缮老旧棚圈共计约10.92万座,提高仔畜成活率。同时,组织市、旗两级技术人员,为养殖场户提供饲养管理、饲草料配比等技术服务。此外,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宣传防疫知识,抓好圈舍消毒和死畜无害化处理,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动物疫情。截至目前,全市大小畜累计产仔124.65万头只,其中大畜17.57万头,小畜107.08万只,成活率98%以上。全市春季接羔保育工作预计5月底、6月初结束,预计大小畜累计产仔426.21万头只。
当最后一批候鸟北归时,这些春羔将跟随母羊漫步草海。从传统游牧到智慧养殖,呼伦贝尔市正用科技重谱草原牧歌。426万跃动的生命,也承载着牧民增收的希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