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院景更靓“钱景”更好

2月26日,新生羊羔“咩咩”的叫声打破清早的沉寂。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前进村郭继平家,用钢筋和双层彩钢瓦搭建起来的羊圈,羊儿们或悠闲地散步或低头咀嚼着饲料,郭继平和妻子正忙着给羊喂草料,清理羊圈。
“我家的3个羊圈每年出栏肉羊1900只左右,纯利润能达到18万多元,‘庭院经济’让我们家庭变得富裕了,幸福指数也提高了。”郭继平介绍,“我和妻子养羊20多年,从最初的几只到现在的300多只,家里还养了60多只鸡,也给家庭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今年52岁的郭继平是村里最早发展庭院经济的行家里手。他的“庭院经济”采取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自己的20亩地种植玉米、葵花等农作物用于养殖牲畜,牲畜产生的粪便经发酵后,又转化为农作物的有机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想继续学习养殖技术,做到科学养殖,并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庭院经济’做精做强。”郭继平说。
像郭继平这样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在乌兰图克镇还有很多。据乌兰图克镇党委宣传委员荆苑虹介绍,以前没发展“庭院经济”时,好多人家院子里脏乱差,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如今的农家小院大变样,大棚里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瓜果飘香,鸡、猪、羊、牛等圈舍整齐划一,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如今,村民将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庭院+种植养殖”经济模式。乌兰图克镇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据统计,实行庭院经济以来,乌兰图克镇村民在房前屋后及院子里共栽植7600多株果树,养羊 13.94万只、禽类9.06万只、猪9322口、牛9315头。该镇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思路”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盘活闲置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不仅优化了村居环境,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把“庭院经济”“边角经济”转化成了“美丽经济”,实现了经济生态双收益。
近年来,临河区将庭院经济与当地“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有机融合,着力将庭院方寸地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园。并出台设施农业补贴意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累计达到3.59万亩。2024年,临河区还依托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4个乡镇重点培育10个肉羊养殖示范村;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143户脱贫户、监测户发放公鸡6009羽。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使之成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为增加庭院经济的科技含量,临河区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培训、招募大学生到村任职等措施,培训高素质农民3000余人、“巾帼”带头人700余人、招募大学生村官93人,充分发挥这些人才作为创业能手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将各庭院经济示范点作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阵地,安排17名科技特派员、130名农技推广指导员定期上门服务、组织培训,并建立服务群,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有效提升了庭院经济的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内蒙古日报记者 薄金凤 临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