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人民日报看内蒙古

元宝山有“黑元宝”(人世间)

王慧俊
2025年02月15日09: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你见过“黑元宝”吗?从内蒙古赤峰市区向东走40多公里,进入元宝山区的地界便见到了。如林的井架下,“黑元宝”堆积如山,隆隆而过的火车和汽车,满载着“黑元宝”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元宝山区因元宝山而得名。山并不高,400多米,在连绵的山脉中,它状如元宝,是元宝山区的地理标志。

元宝山区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赤峰市新建立的一个县级区,有着“先有煤,后有城”之说。全区地势西高东低,山脉丘陵较多,春秋时为山戎地,战国时期前属东胡后属燕。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于从元宝山里开采出的煤炭能换取元宝,人们便把此山称为元宝山,把煤炭称为“黑元宝”。

“黑元宝”在辽宁、吉林、河北一带很有名,含硫量低、发热量高,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少,而且煤线一直延伸到十几公里外,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地下“煤河”。它不像地表河流那样潺潺作响,在阳光下闪烁银光,而是以一种更深沉、静谧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律动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光亮。

1974年,元宝山发电厂引进全国首台300MW机组开工建设。1990年,元宝山露天煤矿在元宝山镇开工建设,设计年产原煤500万吨,是全国较早的一个大型现代化露天矿。

“黑元宝”令我记忆深刻。记得刚上小学时,爸爸从元宝山煤矿送回一车煤来,妈妈说这可是闻名八方的“黑元宝”啊,像锁钱一样把它锁在门房里,平时连一个煤渣也舍不得动,说等天冷时才能用。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天冷的那天,蹲在灶坑旁看“黑元宝”有多神奇。妈妈把几块乌黑发亮的“黑元宝”放在软柴上点燃后,风匣一拉,“黑元宝”便喷着火花在灶膛里跳跃、升腾,整个屋子立刻温暖起来。左邻右舍到家里,看着灶膛里燃烧的火苗,啧啧称赞说,烧这“黑元宝”啊,天再冷,屋里的水缸菜缸保证没有寒气,既暖身又暖心!我和妈妈说,要好好读书,将来也去元宝山挖“黑元宝”。

一次,妈妈出去几天后和爸爸一起回来了,爸爸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心里感到奇怪。后来,爸爸让我去元宝山煤矿拉煤。一位50多岁的煤场工人,见我的煤车上喷着喀喇沁旗4个字,便问:“喀喇沁旗是不是有个炒米房?”我说:“我就是那里的。”“我有个老工友叫王久,人可好了。”“他怎个好法啊?”“那时我们在几百米深的井下挖煤,人们吃饭按挖煤的数量领饭票,标准是每人每天必须挖够三十斗,我们组一老一小体力弱,王久每天都帮助我俩超额挖个五六斗。可惜后来煤层塌方,他砸坏了腿,那人可是个宝贝啊!”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王久是我父亲,我没好意思告诉他。

后来,我大学毕业去元宝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不是挖煤,而是做教育工作。工作期间,爸爸来过几次。他说:“做梦也没想到元宝山会发展这么好。”如今的元宝山镇和元宝山工业园区,环城路里一座座高楼林立,充满现代气息;网格化的防风林、青年林和励志林一层层像翻滚的波浪;山下盖起了百十栋住宅楼,修建了元宝山公园、元宝山文化宫、元宝山医院和四五所中小学。山上山下火车汽车来往穿梭,风不刮了,环境美了,人们笑语欢歌,当地人伸着大拇指说:“昔日的风沙场今天成山清水秀的宝地了。”

元宝山区的确是块宝地,因煤而生,因煤而兴,每天生产的原煤供给元宝山发电厂,为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些爸爸都看到了,不然他怎知道山上的元宝山煤矿附近有了矿医院、商场和学校?怎知道山下的元宝山发电厂电网如织,附近还有个外国专家招待所?

爸爸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体里有一架与生俱来的钟,一年四季不停地行走着。他叮嘱我说:“元宝山区有煤矿和电厂在为国家造福、为人们致富,乌金燃烈火,电波亮万家,你千万要像种子一样扎下根来好好工作啊!

30多年来,我牢牢记住了爸爸的嘱托。我要不忘初心,像“黑元宝”那样,用炽热的身躯驱散寒冷,以满腔热情点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5日 第 07 版)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