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权威认证助奶产业走向大市场

“各位家人们,今天这款奶皮千层是咱家明星产品,是必囤的年货好物!有草莓、蔓越莓、芒果三种口味,可以在浓郁的奶香中感受水果的清香。”2月13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传统奶食品产业园,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朝鲁门正通过直播平台,介绍公司最新生产的一款奶食品。
朝鲁门从小在牧区长大,她深知,家族传承的奶食品制作技艺是宝贵的财富,也对自家生产的奶产品充满信心。然而曾几何时,没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产品无法进入商超、无法线上销售,只能局限在盟内市场,这让她倍感焦虑。
“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严苛,需要有专业实验室、无菌生产车间,这不是我们生产者自己能够解决的。”朝鲁门说,为了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科右前旗委、政府将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搬迁至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承担起了全旗传统奶制品检验检测任务。
借助这一专业平台,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终于成为了兴安盟首个获得传统奶制品“SC”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公司产品不仅进入了全国商超、实现线上售卖,还被选为航空餐上了飞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
朝鲁门的公司成功取得认证,也激发了其他奶业生产者的信心和动力。“我们的奶食品同样品质上乘,很期盼我们也能尽早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在商超和线上销售,让更多人品尝到我们的产品。”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龙感慨地说。
科右前旗是畜牧业大旗,地处黄金奶源带,8000平方公里的杭盖草原及传承数百年的札萨克图奶食文化,是这里传统奶制品发展的优势所在。特别是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奶制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然而,没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些高品质的奶食品仍然难以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科右前旗每年有2000吨牛奶可转化为奶豆腐、奶皮子、奶糖等传统奶制品,销售收入可达600万元。如果取得‘SC’生产许可证,挖潜能力不可估量。”兴安盟副盟长、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奶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实施,依托民族传统奶制品特色觅得盟内外市场,就成为科右前旗在奶业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解决传统奶食品“卡脖子”问题适当其时。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右前旗旗委、政府付出了2年多的努力。2024年12月18日,科右前旗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通过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审评查验中心审批,获得(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确立了对外开展检验检测业务的法定地位。
如今,科右前旗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可免费完成35个奶食品检验样品,节约申请成本100万元。不仅为传统奶制品的检验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更为奶业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只有帮助生产企业取得‘SC’食品生产认证,延长产业链,让传统奶食品发展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才能带动更多牧民增收。”科右前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田志伟说,为了推进传统奶食品产业发展,她带领工作人员走遍牧区27家奶食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小作坊,通过实地调研,形成了详细的可研报告,传统奶食品才得以直接上架销售,进入大小商超,并在北京市场热销。“这一难题的解决,将直接为我们27家生产作坊和一家‘SC’认证企业带来了年均800多万元的纯收入。”田志伟说。
在布局传统奶食品产业发展中,关键还要把好优质奶源这一关。近年来,科右前旗还不断推进现有奶牛牧场扩规升级、扩群增量,大力开展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工作。同时,通过统一标准、委托加工、品牌营销等方式,全力打造“前店后厂、城市直供、SC集群”三种发展模式,形成了“供销衔接、生产规范、组团发展”的产业联合体,推动传统奶制品生产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记者 高敏娜 科右前旗媒体中心记者 于舰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