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兴 安 盟

小粉条“牵”出致富大产业

2025年01月19日08:57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寒冬腊月,年味渐浓。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兴安村的兴安盟世鑫食品有限公司,繁忙的“备货大战”已提前打响。走进粉面饺子加工车间,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打芡、和面、拨粉、称重、包装……40多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穿梭。

  作为工厂的“技术总监”,金淑梅时刻紧盯着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正在满负荷生产粉面饺子、火锅粉、水粉等产品。”金淑梅介绍,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公司的生产旺季,每天至少有1.8万斤粉产品从这里运出,远销东三省及北上广深等地,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科右前旗俄体镇,素有“东北粉条之乡”的美誉,追溯其粉业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便已起步,至今已有近40年历史。目前,这里汇聚了2家粉产品加工企业以及20余家加工小作坊,已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义新村是俄体镇名副其实的粉条专业村。走进位于义新村的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院子里,银色的粉条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晾架,在冬日暖阳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我父亲20多岁就开始做粉条,那时候只是一个小作坊。2010年成立合作社后,我们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慧回忆起往昔,坚定地表示,她要经营好合作社,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我们合作社粉条年产量在46万斤以上,为当地20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大家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如今,“俄体粉条”不仅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在厨师的巧手下创新推出了令人垂涎欲滴的“全粉宴”。从“蚂蚁上树”到“半江红”再到“凤归巢”,18道富有诗意的佳肴,让粉条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这独特的“俄体味道”,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延长了产业链。

  “我们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量大质优的马铃薯,以此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粉条,口感滑润筋道,令人回味无穷。”俄体镇党委书记张宇航说,目前,俄体镇年生产粉条及淀粉达300余万斤,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年净利润200万元。这里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粉产业集散地,带动周边近万人从事粉产业。

  粉产业的发展同样加快了科右前旗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近年来,科右前旗形成了淀粉及其加工、鲜薯销售的产业发展格局,马铃薯种植2万多亩,鲜薯产量近8000万斤,综合产值达1.5亿多元。

  科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丁祥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咬定粉产业的‘特’‘优’发展目标,鼓励合作社等生产企业通过机械化生产做优做强。同时,我们也注重对传统手工作坊的传承保护,形成了繁、推、加、销为一体的粉产业全链条。我们的目标是将科右前旗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把粉产品端上全国老百姓的餐桌。”(记者 高敏娜)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