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草业“芯片”成果应用
蒙草持续释放草原生态红利
秋日漫步敕勒川草原,白云温柔,群山掩映,别有一番风情。
十几年前的敕勒川草原,砂石裸露、风沙肆虐。自2012年起,在政府的推进下,蒙草集团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修复敕勒川草原,从千亩试验开始,共修复面积3万余亩,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性。
“做好草种科技,就是要用中国草种丰茂中国草原,让中国牛马羊吃上中国草。”蒙草集团副总经理陈睿珏告诉记者,这是蒙草发展的初心。
敕勒川草原修复,持续12年应用冰草等20多种乡土植物。现如今已监测到70多种乡土植物,野兔、狐狸、红隼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这片草原逐渐恢复了自愈能力,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系统治理,“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敕勒川草原的回归,既是呼和浩特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成效的缩影,也是内蒙古草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见证。
近年来,为打造中国草业“芯片”、发展现代草业,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启动实施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长期库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推进优质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
依托生态大数据导航,按照修复地水、土、气、植、动、微等原生数据,蒙草集团推出了“一地一方”定制化配置乔灌草+保水因子+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混合的“种子包、种子绳、种子杯、种子块”等产品,解决市场各类生态用种需求。
其中,种子包在各类型草原修复中均实现良好效果。
在扎赉特草原,植被盖度提高57%至80%,干草产量增加70%左右,优良牧草干重增加1.3倍。在东部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达38厘米,平均盖度78.4%,平均密度142.3株/平方米。
蒙草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兼成果推广研究院院长陈翔向记者介绍:“种子包选用耐旱、生长快、自繁力强的生态和饲用兼用型草种配置,配比根系发达植物,可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地上生产力、帮助草原自愈、修复效果持久等效果。可推广应用于大面积退化、沙化草原修复、废弃地治理。”
内蒙古有草种繁育基地面积26.5万亩,目前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人工饲草种植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蒙草有着广阔的施展空间。
草原修复、矿山治理、防沙治沙不仅是单纯的复绿,更要为农牧民良好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持,因地制宜选用优质牧草草种配置,既修复生态也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保障,让草原既有生态价值,也有生产生活价值,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
同时,推广家庭牧场体系,通过合作社联动,带动牧民参与草原修复。
鄂尔多斯市巴彦乌素嘎查58岁的牧民孟克达来就是草原修复的受益者。
“我家的1000余亩草场在蒙草生态的科技帮扶下,种植冰草、驼绒藜、柠条等,不仅改善了生态,也为家庭带来每年20余万元的畜牧收入。接下来,我们将利用好草原生态红利,打造草原生态牛羊肉品牌。”孟克达来说。(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杨彩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