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赤峰市林西县:村村有基地 家家有本“致富经”

2024年10月28日15:08 |
小字号

金秋时节,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大地上披上了一袭金色的外衣,富饶丰沃的田野在深情地诉说着丰收的动人故事。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村的农民们都在产业基地上忙碌地收割成熟的庄稼。杂粮产量再创新高、西红柿产销两旺、中草药走俏市场、食用菌进入新的生产周期,四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讲述着“村村建基地”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故事。

达康产业园区设施农业暖棚内正在倒茬整地,种植户们忙得热火朝天,清秧、清膜、整地、旋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块块平整的土地逐渐出现在眼前。“这一茬番茄全部卖完了,今年收成非常不错,赶上年景好,收购价格也很高,这不,今年我打算再种4个棚。”正在忙着整理大棚的种植户鲁斌说。

“这个茬口的番茄交易已经全部结束了,我在这收了3个月的柿子,交易流水能达到1000余万元,基地市场的建设,不仅方便农户集中售卖,对我们客商来说也很方便。”来自北京的客商李先生说。据了解,达康产业园的番茄交易市场总交易量达到2000万斤。

产业基地的建设,让区域统筹发展更便利,十二吐乡整合优势资源,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产业规模化发展新途径,建设16个蔬菜基地。基地背靠中化MAP、先正达等智慧型、科技型农企,结合物联网、熊蜂授粉、生物防虫、等技术的应用,运用大数据指导生产和销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让传统温室大棚变身为可以持续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蔬菜工厂”。该乡以番茄为主导的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设施农业蔬菜基地的发展建设还带动了分拣、包装、运输、餐饮、住宿、经纪人等行业的繁荣,交易期可安排就业1000多人次。围绕产业链条投资建设的大棚、冷库等集体经济实体,年收益达25万元以上。

如果蔬菜产业基地是支撑乡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心脏,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就像是血管和神经末梢。

在乌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菌棒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行,工人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注水、翻堆、拌料、装袋、搬运等不同的工作,一个个干劲十足地为下一茬食用菌上架出菇、丰产增收做准备。发菌棚内,一排排菌架整齐排列,上面铺满了厚厚的菌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

“村里有了食用菌基地,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还能照顾到家庭,而且一天能挣上一两百块钱呢!”家住乌兰沟村的孙景珍一边包装菌棒一边说道。“与过去相比,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更短,操心的事情更少,收入却比以前多。”从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民,到“旱涝保收”的基地农业产业工人,村民的身份转变得益于“村村建基地”工作的开展。

自苏泗汰村、乌兰沟村食用菌基地开工以来,一年间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60余个,可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就业30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出门就进厂”的就业梦。无独有偶,在同样位于十二吐乡的枕头沟村,不少村民正在中草药基地内采收药材,他们也在基地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

“产业要发展,规模化基地建设是关键。”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十二吐乡已建成基地45个,流转土地3.42万亩。“村村建基地、村村有产业、家家能增收”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玉婷、王雅琪)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