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包头市青山区:东达山“文艺两新”集聚区打造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2024年10月15日16:47 |
小字号

“文艺两新”作为新时代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已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重要有生力量。近年来,青山区在团结引领“文艺两新”,拓展文艺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8月,包头市青山区东达山艺术区成功入选中国文联第三批“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全国“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

东达山艺术区内标志性雕塑群

东达山艺术区内标志性雕塑群

“文艺+党建”,做好“文艺两新”的引路人

青山区高度重视“文艺两新”工作,积极推动东达山艺术区“文艺两新”人才全部纳入包头市文联新文艺群体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东达山艺术区新文艺群体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同时,切实发挥区文联和镇文联的组织优势,整合地区文艺资源,定期组织东达山艺术区“文艺两新”群体开展艺术培训、展览展示、艺术体验等活动,村民们跟着艺术家们学面塑、学根雕、学绘画、学剪纸,渐渐地也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农民成了“艺术家”,“文艺两新”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不断增强,艺术家们自诩自己就是“村里人”。

“文艺+家园”,做好“文艺两新”的娘家人

东达山艺术区陶艺体验

东达山艺术区陶艺体验

东达山艺术区位于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东达沟村,占地85亩。自2007年起,在青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东达山艺术区逐步建成了当代美术馆、民间美术馆、鹿文化研究院、长城红色展馆、东达山音乐厅、郭其鹏雕塑空间、火亘堂陶艺体验中心、户外大舞台等多个主题活动场馆,通过组织开展艺术创作体验、特色手工艺品展示、文化艺术交流、团建研学等活动,极大提升了艺术区的凝聚力,使艺术区真正成为了“文艺两新”共建共享的艺术“乐园”、精神“家园”。自2017年起,青山区连续八年举办东达山艺术节,吸引了大量我市及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观赏,艺术节成为了“文艺两新”创作成果展示的“大舞台”。

“文艺+产业”,做好“文艺两新”的贴心人

“非遗街”依燃葫芦工作室

“非遗街”依燃葫芦工作室

吸引优秀“文艺两新”人才入驻,为艺术区注入蓬勃生命力。近年来,青山区先后吸引本土艺术家刘占强(美术)、郭其鹏(雕塑)、王红川(剪纸)、王海燕(版画)、李永军(油画)、丁晓辉(水彩画)、方金良(词作家)等“文艺两新”优秀人才29人入驻艺术区,成立了艺术家工作室,形成了新文艺群体集聚的创作基地。同时,推动剪纸、版画、雕塑、面塑等艺术门类产业化发展,积极引进“文艺两新”青年人才卢烜、孟麒,支持孵化以陶艺为主的文化艺术产业,现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陶艺研学中心。结合包头市打造东达沟作家村、东达山音乐小镇有利契机,围绕弘扬北疆文化,邀请知名文学家、音乐家走进东达山开展采风创作、讲座培训、文化交流及长城文化、军工文化研学等活动,为“文艺两新”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

提供政策激励,为“文艺两新”工作注入新动能。2023年,青山区对东达沟村内艺术路进行非遗风格沿街美化改造,新建打造总长550米,总面积938平米的“非遗街”,主要包括面塑、窗花、灯笼、扎染、皮雕、内画、葫芦烙画、失蜡铸造、陶瓷手工、木雕篆刻、马头琴艺术等10余种民间艺术的展示和体验区10处、23间。为了让入驻非遗街的艺术家潜心创作,区政府给予3年免房租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文艺两新”群体在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优惠,让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愿意来、不想走。截至目前,已有邢茹(面塑)、亢刚(葫芦烙画)、张冰(内画)等20余位民间艺术家入驻“非遗街”,进一步扩大了东达山艺术区新文艺群体的规模。

“文艺+服务”,做好“文艺两新”的守护人

“文艺两新”人才在东达山采风创作

“文艺两新”人才在东达山采风创作

青山区委、区政府通过调研座谈,认真倾听东达山“文艺两新”人才的需求和心声,对开展文艺作品主题创作和文旅文创产业融合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出台支持“文艺两新”发展的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发挥骨干作用,大胆创新、勇于攀峰,推出更多反映乡土文化的好作品,带动和培养更多青年艺术人才,切实为“文艺两新”优秀人才撑腰鼓劲。同时,主动吸纳优秀“文艺两新”人才加入各文艺协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协会管理工作。在重大文化文艺活动、采风培训、展演展示、评奖推介等方面,市、区两级文联均给予“文艺两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深化探索“艺术+乡村振兴”模式,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文艺两新”群体“联动”“联合”“联建”。2023年,东达沟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人均收入超过3.2万元,实现了“文艺两新”群体与村集体、村民共赏乡村美景、共品文化魅力、共促农村发展,文艺文化成为了青山区乡村振兴的“王牌”。(李娜)

来源:青山区文联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