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磴口县:书写防沙治沙新篇章

2024年06月16日18:02 |
小字号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是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也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

近年来,磴口县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保护好改善好生态环境、发展沙产业,全县生态治理与经济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磴口,每个人都是治沙人

“我是1957年出生的,这几棵树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小时候,我就在这片林子里玩耍。听父辈们说,林子其实是一条长308华里、宽100米的林带,是由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带领大伙儿营造的,目的是守护家园抵御不断东侵的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元指着村头那几棵粗大的旱柳动情地说。

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为生存而战,磴口县人民苦战10年,在大漠边缘建起了308防沙林带,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挡沙东进、阻沙入河。在杨力生书记的带领和带动下,一批批治沙英雄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向沙漠挺进,开启了全民治沙模式。“治沙愚公”谢恭德,带领乡亲在沙窝里造林开荒,提高粮食产量,花甲之年又承包5000多亩荒漠将其变成绿洲;劳模王曰虎,带头治沙造林、25年如一日护林,彻底改变了家乡十种九空、沙逼人退的旧貌;新时代的林业标兵韩应联,每年有2/3的时间守在沙漠,做项目调研、搞造林技术研究,为沙漠生态治理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据磴口县副县长韩瑞介绍,75年来,经过磴口人的不懈努力,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已向西撤退15至25公里,累计治理乌兰布和沙漠210多万亩,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建国初期0.04%提高到目前的37.2%,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真正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磴口的每个人都是治沙人。每逢造林季节,一支支义务压沙队伍向沙漠腹地挺进,成为磴口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磴口县委政府通过发出倡议、公益宣传等方式,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过采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以及允许继承、转让和长期不变的政策,鼓励农牧民在房前屋后、渠旁路旁植树造林,通过千家万户造林带动农户育苗、引进新品种、发展林果产业。建国以来,磴口县共计义务植树8.98万亩、8168万株,党员林、统战林、民兵林等义务植树基地星罗棋布。去年秋冬季以来,磴口县机关干部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完成6个防沙治沙示范区7.27万亩造林任务,累计栽植乔灌木1320万株。

在磴口,依法治沙与创新科技并举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防沙林场项目区,路两边的防沙林绿树成荫、茂密繁盛,站在高处望去,成片的绿色植被随风轻舞,颇为壮观。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引领下,磴口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乌兰布和沙区管理等相关制度,设立了防沙治沙站、防沙治沙局、防沙林场和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开滥垦、私挖盗采等违法行为,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今年43岁的何文强在治沙战线上已经工作了十几年。在采访中,他告诉笔者,春季乌兰布和沙漠风大、气温低、沙丘移动性大,新栽树苗极易遭受沙埋、霜冻等灾害。传统的柴草网格压沙造林虽然成活率高,但成本也高。为解决这一难题,磴口县林业局研发了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

“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低温保鲜技术,让苗木处于休眠状态。将准备栽植的梭梭等沙生灌木进行冷藏保鲜,延缓苗木发芽期,等到气温高、风沙少、降水增多时出库栽植。这样可以避免栽植苗木被风沙吹走或掩埋,减少损失,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韩应联说。

除冷藏苗避风造林,还有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梭梭接种肉苁蓉技术……如今,现代化造林手段在磴口得到广泛运用,磴口县积极探索创新,坚持科技带动,充分发挥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驻地科研优势,积极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形成了荒漠原生树种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以及飞封造并举、乔灌草结合、带片网协同、田水沙共治等实用技术和方式,为科学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磴口,产业治沙实现绿富同兴

在治沙初期,磴口人并没有把沙漠看作产业发展的全新空间,“就沙治沙”、投入渠道单一、治理持续性不强。近年来,磴口人深刻认识到防沙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防止荒漠化。沙漠土地资源、光热资源、风能资源、生态资源富集,是发展特色有机产业的宝贵资源。

立足地域优势,磴口人积极转换思维,系统治理,逐步走上了“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科学治沙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实现了“沙害”变“沙金”“沙窝”变“金窝”。

现如今,产业治沙成为磴口县防沙治沙的重要方式。

走进磴口县蒙能85万千瓦光伏项目区,深蓝色的光伏板犹如连绵起伏的波浪铺展在大地上。它“肆意”地吸收着阳光,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清洁能源。

光伏治沙的核心是将发展光伏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沙生灌草植物。据介绍,蒙能能源有限公司磴口县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拉宽光伏板间距至12米,抬高光伏板高度至1.8米,在光伏板间栽植梭梭等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后续接种肉苁蓉。这样的科学搭配,可以推动光伏发电+沙漠治理+沙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一地多用、高效利用,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已完成项目基地2.5万亩稻草压沙、梭梭等灌木栽植任务。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多年来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在治理沙漠生态的同时,在梭梭林、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根部接种肉苁蓉。目前,已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今年春季,该公司出动50余名工人,在种植基地种植文冠果总计4万多株。

“大漠里冲浪、欣赏沙雕艺术、体验农耕采摘……每逢节假日,磴口县沿沙、沿湖、沿河等各旅游路线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磴口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袁瑞琼说。磴口县立足地域文旅资源优势,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环节,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打响文旅品牌。今年截至5月底,磴口县共接待游客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34.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25.18% 。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现如今,已有91家企业“抢滩登陆”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及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兴起。截至目前,磴口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80多万亩,打造出一个“防沙治沙+沙产业”的沙漠样本。(季敏)

来源:磴口县委宣传部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