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包头市九原区:产业兴旺绘盛景 振兴之路阔步行

2024年05月31日17:36 |
小字号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俯瞰盛景,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蕴藏着丰收的潜能,村企联合“组团”“拼单”,农旅相融解锁致富密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九原区迈出铿锵步伐,一个个现代化村落中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夯实“耕”基,赋振兴之能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在九原区广袤辽阔的农田里,不见辛苦劳作的汗水挥洒,却闻破地开犁的机声隆隆。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尽情施展……

作为全市的菜篮子基地,以及辐射自治区西北部的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九原区加快农业与现代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衍生了一批又一批现代化高标准农业创新项目和成果,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的双向耦合。

节水、节肥、增产……高标准农田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据了解,九原区现有耕地35.8万亩,基本农田25.5万亩,近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28万亩,占全区基本农田面积的90%。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6万亩,占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49%。

“以往村里有个土池子,农民施肥要将肥拉到地里,忙时白天、晚上都要连轴转的浇地,浇水也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的党支部书记笪永胜向笔者介绍道,如今为打造高标准农田所建成的沉沙池、水肥一体化供水泵站、田间出水栓等设施,利用黄河水作为供水水源,真正实现了节水省肥、增产省工的水肥一体化滴灌。通过滴灌技术,水肥资源可以被直接运送到庄稼根部,避免了浇灌过程中的浪费,切实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

在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九原区还在今年推动实施了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单产提升项目片区,我们播种的是高产抗倒伏的种子,又从黑龙江引进了可以实现玉米密植无膜浅埋滴灌的现代化播种机械。”乌兰计六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光向笔者介绍道,以前的播种密度是每亩4500-5000株,现在通过先进的机械和高品质的种子,能达到每亩7000株。“我们还邀请了来自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对施肥时间、肥量都有严格把控,即使密度高了也不会影响作物生长。”说到单产提升,王建光充满信心。

据了解,九原区今年利用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支持10个以上粮油规模种植主体,以玉米为重点,兼顾大豆,通过密植滴灌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亩保苗5000株以上,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2万亩种植面积,提高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保证。

抱团聚势,凝振兴之力

“我们这些村民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西壕口村这个‘草窝窝’变成‘金窝窝’!”这是参加合作社村民张胜利的真情流露,也是九原区298家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心声。

今年2月,麻池镇西壕口村集体经济仟亿粉煤灰项目建成投产仪式顺利举行,西壕口村书记张茂生向入股村民承诺,要在2025年前实现集体经济第一次分红,真正实现“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蝶变。

“粉煤灰项目一直都缺少资金,全靠政府的支持和村民们的努力支撑着建成,目前,共有全村87%的村民,共928人入股,投资928万。”提到粉煤灰项目,张茂生感到无比自豪,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带领着全体村民干起这样一桩5000万元的“大生意”。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对于西壕口村来说,“家门口”的工业固废产业当然是最佳选项。于是,如何将粉煤灰“变废为宝”,西壕口村“小兄弟”与央企“老大哥”达成共识,交出了一份兼具“颜值”和“产值”的答卷。

据了解,仟亿粉煤灰项目是西壕口村积极探索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西壕口村依托紧靠华电电厂区位优势,发动村民集资入股办企业,以股份合作为纽带,通过集体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的形式,与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包头分公司联合建成包头市仟亿粉煤灰有限公司。项目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面积约39亩,建筑面积15000㎡,粉煤灰年仓储加工量可达100万吨。

从“单打独斗”想出路,到“抱团聚力”谋发展,各种形式和渠道的“组团”“拼单”正在九原区不断涌现。

市级示范点哈业胡同镇乌兰计一村与蒙禾塔拉草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约,以1400元/亩的价格将村内3500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专业公司开展机械化种植;麻池镇武家村鑫励丰物流园区年初进行了第一次集体经济分红,分红总计超过50万元;古城村利用多年闲置土地建成的体育运动公园日流量可达2000人次;麻六村的壹品慧燃气服务小站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近年来,九原区各村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带动村民抱团发展,全力构筑“一村一策”产业振兴方案,构建特色农业长效增收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农旅融合,谋振兴之路

在黄河沿岸骑马观景,在“世外桃源”围炉煮茶,在俊秀山林净化身心……这个五一假期,九原区的各景区满目苍翠,采摘园内果香四溢,随处可见的“渔家乐”飘香十里,吸引了大量游客纷纷前来游玩体验。

还不到中午12点,哈林格尔镇新河村一家“渔家乐”的厨房里,沸腾着的两大锅鱼已经飘出香味。“现在店里已经坐满了,还有路过的客人想进来等桌,这周边能玩的好玩的地方多,大家玩累了找地吃饭,每一家生意都火爆。”老板吕国伟在灶边忙碌着,难掩喜悦。

近年来,九原区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和旅游资源潜力,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让“生态颜值”变“美丽产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积蓄新动能。

“这个五一,我带着孩子去了梅力更爬山,体验了一把森林氧浴。大罕台旅游景区、九里温泉我们也都去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吃喝玩乐一步到位,我们全家人都享受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市民李女士谈到这次的五一之行非常满意,“不仅是每个景点各有特色,这次出行最大的感受还有这路真的太好走了!”

农业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为了让游客可以安全快速的奔赴“远方”,为了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九原区除了在打造旅游景点方面发力,还积极做好幸福农村路的建设。

去年,九原区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重点打造了一条从X068八打线到阿嘎如泰苏木人民政府全长49.938公里的“四好农村路”精品示范路线,并对沿线公路标识标牌、公路路域环境、道路基础设施等进行整治提升。该路线途经萨如拉街道、哈林格尔镇、哈业胡同镇、阿嘎如泰苏木四大街镇,将九里温泉、黄河谣文化园、田禾采摘园、嘉义兴军旅文化体验园、梅力更旅游景区等众多文旅产业串珠成链,让山水风光、乡村风情、人文风貌在这条公路上有机融合,成功带动了全域旅游业的发展,被沿线的农牧民们亲切地称为“乡村振兴之路”。

“不仅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发挥当地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出当下最火爆的旅游方式。”九原区将继续盘活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形成集乡村康养旅游、田园民宿、休闲露营、特色研学等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旅模式,让乡村振兴走上新时代的快速路。(王佳妮)

来源:包头市九原区委宣传部

(责编:李睿、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