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气象数据为节水灌溉“提质添智”

和风5月,内蒙古自西向东进入农业灌溉用水关键期,农民抓好肥水管理正当其时。内蒙古气象部门不断创新气象数据应用场景,推广多源融合数据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赋能农业现代化。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稳产增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研发适用于滴灌、喷灌和漫灌等多种方式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服务技术,着力破解旱作农田灌溉不及时不精准、大水漫灌增加生产成本等难题。
2019年以来,内蒙古气象部门选派多名农业气象专家,先后深入通辽市、兴安盟等地开展水分控制和根系观测试验,系统分析土壤湿度、耗水量与减产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等定量关系,持续迭代更新系统功能。
内蒙古智慧农业灌溉决策系统,依托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部门共建共享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基于农田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规律,融合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数据和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多源数据,提前10天精准预报基于位置的土壤墒情实况及灌溉决策信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作物全过程的、精细化的干旱监测预报和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建议。
截至目前,内蒙古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注册用户达7.2万人,覆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工作人员和种植大户,对乡村振兴专项实施县的覆盖率超95%。
在高效做好“农业节水”文章上,内蒙古气象部门积极作为,主动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业气象观测设施与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注入气象智慧。
走进兴安盟突泉县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作物和土壤要素等数据尽收眼底。玉米田内,一条条细细的管子沿着玉米根部穿梭,一直延伸到地头;4米间隔排布的黑色微喷管喷出扇形的水雾,滋润着出苗的玉米。
突泉县五三村的种植户杨丽芹坐在炕头轻点手机,就能通过“内蒙古智慧农气”微信小程序实时监看自家20余亩玉米地。“‘灌溉预报’模块显示土壤湿度不够时,我就根据手机预警区域进行定时、定量、定地块精准灌溉。”杨丽芹轻松管护的背后是气象科技赋农的“智慧”成果。
让良田丰产,强化政策环境支撑是关键。内蒙古气象部门联合农牧部门印发了《气象为农牧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和农牧部门联合涉农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同推动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技术迭代升级和示范推广。
双方通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先后在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加大对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目前,该技术在全区12个盟市59个粮食主产旗县成功推广应用,全区累计推广旱作农业127余万亩,培训指导农户5000余人。
2024年,为更加科学衡量智能气象预报节水灌溉技术的“气象贡献值”,内蒙古气象部门联合农牧部门、涉农龙头企业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3种不同模式的玉米节水灌溉服务模式的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白恩泽满怀信心地说:“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技术对玉米产量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今年增加收益指日可待。”(记者 石向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内蒙古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自治区工信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等七部门于日前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区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呼包鄂三市和一、二类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