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博物院因创新而闪亮

2024年05月19日08:41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5月18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2024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内蒙古博物院从数百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斩获这一殊荣。今年全国仅有3家博物馆获得该称号。

“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和组织推介的全国性的奖项。每年评选2—3家,从全国6000多家省、市、行业及非国有博物馆中推荐产生,目前已有30家博物馆获此殊荣。

作为“模范自治区”的省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边疆地区特点,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宣传教育高地,以创新和活力赢得闪亮成绩。

创新展览体系。深入挖掘祖国北疆大地上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文物中蕴藏的历史脉络、文明渊源、时代价值,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系列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从生命起源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沿革,展现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融合之路》展在区内外8家博物馆、《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展在5家博物馆、《长城两边是故乡》展在6家博物馆巡展,成为打造北疆文化宣传的品牌展览,社会反响良好;《大辽契丹》《交融汇聚》两个基本陈列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远古世界》陈列被评为“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交融汇聚》入选2023年度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创新教育活动。以“欢乐大课堂”“小小讲解员”“博苑讲坛”“行走中的博物馆”等十大品牌社教活动为抓手,加强馆校共建,开辟馆内馆外两个阵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有感、有形、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特别是“文博乌兰牧骑”——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深入基层讲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故事,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受边远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欢迎,到目前受众50多万人次。

创新科技应用。推出AR导览、数智人讲解,每个展览都要推出云上展览,增强了现场参观体验,扩大了覆盖面。运用科技保护文物,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纺织品文物保护”“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等三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工作站,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打造“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文创品牌,以文物元素设计研发,产品种类达3000多种。

创新传播推广。不断优化文化传播形式,针对特展推出研学式导览、NPC角色扮演讲解等新颖形式,有效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重视线上教育,打破博物馆时空约束,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系列原创短视频,线上点击量突破千万。借力媒体,加强跨界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各类主题性直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用文物阐释北疆文化。在自媒体平台增加线上虚拟导览、“云”赏国宝、聆听讲解、文创购买等功能,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线上文化体验空间,全面扩大北疆文化的传播面和影响力。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记者 冯雪玉 通讯员 蒋丽楠)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