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北疆楷模 绿色乌审

65年,探究绿色乌审的“北疆楷模”精神

2024年05月16日16:16 |
小字号

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横跨蒙陕甘宁四省区五个地级市,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曾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约三分之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而乌审旗更是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可以说,毛乌素治理,乌审旗是主战场。

上世纪50年代,乌审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历年来,乌审旗始终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65年的筚路蓝缕,筑成了如今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屹立不倒的绿色长城,创造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奇迹”,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乌审智慧和力量。

“六十载,人与自然的碰撞;一甲子,写满呵护家园的渴望。赓续‘牧区大寨’的不熄荣光,撑起‘绿色崛起’的初心梦想。人类战胜‘地球癌症’的奇迹,正在乌审旗热土上怀抱绿色梦想的人们手里续写辉煌。”这是202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北疆楷模”荣誉称号时留下的颁奖词。

四年过后,当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乌审,这片谱写了“绿色传奇”的土地,如今正在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一种精神:血液里流淌的是绿色的传承

看着身旁年逾七旬的阿姨们依然活跃在治沙造林的第一线,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的敖伦其其格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母亲的教诲:“只要是治沙造林,只要是人还能动,我们家就要踊跃报名,主动参加。”

这里是乌审旗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现场,与敖伦其其格一起穿行在沙海之上的,是曾经与宝日勒岱并肩作战的“铁姑娘”们。1964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不断肆虐的风沙灾害,年轻的宝日勒岱从嘎查挑选了10位勤劳肯干的少女,共同组建了“铁姑娘”突击队,在漫长的岁月里,她们总结出了“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的治沙方法,在大漠深处建起了蜚声海内外的“牧区大寨”。作为其中的一员,乌敦格日勒深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牧民生活带来的改善。“绿化好了,环境好了,风沙小了,牛羊这些牲口也就能长得更好,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好。”

“和母亲当年治沙作出的努力相比,如今留给我们的任务反而很轻松。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继承她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继续传下去。”2021年,敖伦其其格姐妹在母亲的支持下,成立了新“铁姑娘”志愿服务队,曾经的荒漠变成了如今的绿洲,姐妹俩也开辟了新的战场:引导和帮助农牧民用更加绿色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

六十载,两代人。由十到百,过千及万,乌审人的治沙基因与生俱来。作为如今毛乌素沙地下风口治理的示范区,抬眼望,万余名党员干部迎风而立,不屈的意志与坚定的眼神,那是“敢把沙漠变绿洲”的信仰,以及血液里流淌的传承。

一种方法:智慧中闪耀的是科学的光芒

“阳洼消了种阳洼,阴洼消了种阴洼,赶到清明全绿化。”这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在乌审旗造林团队中广泛流传的一句劳动号子。对于节气的敏锐感知和对土地的深刻了解,让造林工人对于“科学种树”第一次有了具象的感知。

这也是乌审儿女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中最为可靠和值得信赖的“法宝”。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乌审旗出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沙造林的热情,全旗治沙造林事业走上稳步快速发展道路,涌现出千亩以上造林大户214户,承包治理荒沙150余万亩。

在全民种树的浪潮中,乌审旗总结出了“乔、灌、草搭配,封、飞、造结合”和“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等治理措施方法,探索了适地适树科学治沙的发展路径。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已经63岁的乌审旗国有纳林河林场工人张凤林依然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回忆。在大型机械和科学种树观念的指导下,年轻时的张凤林和他的工友们让瀚海变绿洲,改荒漠成良田。

如今,曾经的幼苗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穿行林间,乌审人对于治沙造林的探索仍未止步。

2024年,乌审旗在充分总结和继承科学种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元套嵌”治理模式,结合毛乌素沙地“五区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七种措施”,共同吹响了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集结号。

“三元套嵌”,主要针对沙丘的不同地形地貌,在背风陡坡布设立式沙障,在沙障间进行乔灌结合造林;在迎风缓坡铺设平铺式沙障,并在沙障旁开展灌草混交补植;在滩涂低洼地区进行灌草补植,填补低洼地带的零星沙地。通过层次治理,实现对流动及半流动沙丘的固定。

“五区治理”,即根据风向和植被情况,将乌审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分为毛乌素沙地边缘阻隔带战区、退化林提质增效战区、荒漠草原保护修复战区、生态产业廊道战区和自然保护地战区,按照“东西阻隔锁边、东部保护修复、南部产业振兴、西部精准治理、北部沙地歼灭”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七种措施”,是乌审旗结合65年造林实践,总结出适宜半干旱地区沙漠治理的一套系统措施,包括封沙育林禁休牧措施、飞播造林措施、小流域治理措施、家庭牧场措施、大户造林措施、生态移民措施和产业化带动措施。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防沙治沙长效机制,实现从“单一治沙”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这里面凝聚的是乌审人65年的治沙智慧。”乌审旗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琪介绍道。

苍翠满目,生机扑面,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治理率已飙升至70%,森林面积达到57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2.92%和80%。与碧波万顷相携而来的,是源于治沙造林的绿色追求随之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方向。2024年,全旗“两品一标”农产品总数来到39个,绿色有机无公害正成为“乌审出产”的群体标识,催动现代农业在治理好的沙漠绿洲上绽放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花。

一种尝试:树干上结出的是产业的未来

从怕沙到治沙,再从治沙到用沙,沙里求生、沙里谋生、沙里生金,翻阅三十余年的治沙故事,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说,她有一个梦想,让毛乌素变成“金乌素”。

从治沙开始至今,最早一批种下的杨树已经逐渐进入树木的老年期,摆在殷玉珍眼前的新任务,也从消灭沙漠变成了树种的更新换代。如何在种植苗木的基础上提高苗木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何让周边的群众共同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真谛,殷玉珍再一次迈出了先行者的步伐。

“其实一直也在摸索,山桃、山杏、小杂粮、玫瑰,我都种成功了。但最让我高兴的还是这个。”殷玉珍悄悄拿出了她的最新成果——一盒樱桃。“我记得第一次吃的时候就觉得,这果子要是能种活的话,以后就能天天吃上。”

“想着、盼着、念叨着、思谋着,十四年啊。今年年初,我的樱桃树终于挂果了,不但我自己能吃,这果子可是能卖个好价。”在路边崭新的十栋大棚里,看着熟透的樱桃挂满了枝头,殷玉珍终于实现了“樱桃自由”。棚均1000斤的产量,象征着这一次的移植已经初具成果,毛乌素沙地长出了“挑剔”的樱桃,绿水青山真正造就了属于造林人的金山银山。徜徉林间,殷玉珍爱不释手,这边看看树苗,那边摘一颗下来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唇齿留香。

2012年至今,乌审旗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鼓励企业和农牧民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和生态农牧业,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1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林草和生态种养殖的收入占比提升到70%以上,实现了从“绿富同行”到“绿富同兴”的历史性升华。

山水不语,草木常青,守护绿水青山的美丽,收获金山银山的幸福。乌审人民正是用坚持不懈的绿色追求和绿色发展远见,让“乌审绿”助力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建设,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增添更多希望和诗意的色彩。(王琪、李赟)

来源:乌审旗委宣传部

(责编:苗阳、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