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非遗+”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杭州市民张薇到呼和浩特市探亲旅游时,慕名来到了莫尼山非遗小镇。在这里,蒙古族皮艺大师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的皮雕画、皮艺制品,让她爱不释手。细细观赏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皮雕画和皮艺制品,让张薇感受到这些蒙古族传统皮艺文化的魅力。
一把刻刀,一张皮革,低头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再经过描绘、着色、层染、烫色、抛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压制等一系列纯手工制作工序,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莫尼山非遗小镇艺术中心,出生于1999年的蒙古族女孩特日格乐正在向张薇和游客们讲述蒙古族皮画的制作技艺。学设计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带着对蒙古族皮画传统技艺的热爱,来到这里跟随老师学习皮画艺术创作。与许多90后喜欢新鲜的事物不同,特日格乐来却喜欢传统文化,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古董”对她来说却是至宝。用特日格乐的话讲,自己是“年轻的皮艺匠人”。
“蒙古族皮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千年以来从物质的需求到精神的追求的漫长时光沉淀,为了完成一幅精致的作品,往往需要花去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每一步都是匠心独运。皮画中还会综合运用到鞣制、编制等手法,部分皮画中的马鞭、发辫等是用毛发、皮革等材料提前制作好之后接到皮画上去,让整幅作品更具有动感。”特日格乐指着一幅展示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中赛马场景的皮画说。
开料、描图、雕刻……在特日格乐的讲授下,张薇和同游的伙伴们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体验皮画的制作工艺。
“蒙古族皮艺制作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有学问,能来这里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我们此行更加有意义。这个非遗小镇融合了民俗体验、知识科普,是个很值得去的地方。”现场参与体验活动的张薇说。
游莫尼山非遗小镇,感受草原非遗文化,见证时光的精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资源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回民区积极探索融合路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聚焦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在文旅项目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创产品供给、创新红色业态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新业态,给游客带来多元文旅体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莫尼山非遗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段家窑村呼武公路省道S104道路东侧7.8千米处,古驼道白道川万里茶道驿站,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内,是国家4A级景区。小镇包含非遗艺术博物馆、非遗研学基地、万里茶道驿站、游牧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机械陈列区、非遗曲艺表演、阴山岩画白道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游览区,集中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皮艺、扎染、陶艺、剪纸、面塑等80余项非遗项目,其中20项开发成为非遗研学课程,形成以诸多匠人汇集的非遗创作区、非遗展示区及非遗体验区和非遗研学传习基地,是内蒙古第一个以挖掘历史文脉展示体验传承非遗项目为主体的大型露天博物馆。
为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回民区普及传承,回民区充分挖掘阴山和敕勒川平原文化内涵,探索出“非遗+N”文旅融合新路径,包括“非遗+景区”“非遗+文创”“非遗+红色”“非遗+文旅”等多种打开方式,将非遗传承、非遗项目展示、非遗产品文创、非遗研学培训、传统节庆活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游客可以在大师工坊、艺术中心、博物馆以及活态传习基地等地零距离地和非遗项目互动,用非遗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着力打造集游览、休闲、民宿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体验度假小镇。同时,充分利用文化节气和展会展示,宣传地域优秀非遗项目,并且多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和传承保护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并通过在莫尼山非遗小镇设立农牧民非遗培训基地和就业创业中心,激发兴趣—实习—就业—创业的产业链,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到小镇创业就业,将小镇打造成集艺术交流、艺术培训、教培、写生、实训于一体的非遗艺术中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催生了回民区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2023年,莫尼山非遗小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
下一步,回民区将着力做好北疆文化品牌回民区这篇文章,继续打造更具内涵的旅游胜地,以更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更有诗意的方式提升景区服务,以创新旅游为“非遗+旅游”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动旅游“旺”起来,进一步提升回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李珍)
来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