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促进教育公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上取得新成效。
注重资源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科尔沁区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加大投入,补齐短板,实施乡村学校提质行动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以务实举措夯实教育公平之基。近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8949万元,用于农区学校教学楼、厕所、浴室、运动场地等建设,投入资金9812万元配备计算机教室76套、教师机1588台、录播教室31个、同频互动教室90间、多媒体1528套,所有农区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投资670万元的“智慧教育管理平台”全部投入使用,农区学校可在线使用优质的备课资源,并与城区优质学校实现互动直播、远程听评课、课后研讨等,让数字力量挥动教育公平之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35辆新国标校车,极大地改善了农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让农区学生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注重起点公平,让学生享受平等入学机会。一是实行“阳光招生”。科尔沁区义务教育学校于2019秋季开始实施均衡分班,2020秋季开始实行阳光招生。教体局根据学生房户条件、学位供给、生源布局等要素划分学位类型,据学位类型分批次招生。二是实施“均衡分班”。通过摇号、派位等方式分流调剂均衡学位,全过程遵循“公开、均衡、随机、全面”的原则,各中小学校按照班级班额、男女比例等类别,均衡搭配随机生成新生班级,在新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体局分管领导及媒体代表的共同监督下,学校起始年级班主任抽签决定执教班级,并将分班结果向社会进行公示,做到班级规模、学生性别、教师配备等各方面均衡组合。三是持续推进教育改革。阳光招生、均衡分班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民生改革,很好地回应了民生关切,严格规范了办学行为,杜绝了伤害群众利益的招生乱象,遏制了大班额大校额失衡发展,极大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内生活力,从根本上重构和优化了教育生态环境,促进了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注重机会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按照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查的认定工作程序,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程度,并根据困难程度设置A、B、C三个等级,确保资助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近三年,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4450.156万元,资助学生77154人次。二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指导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提供文体娱乐、成长指导、卫生保健、社会实践、心理支持等服务。三是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2022年以来,科尔沁区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等方式,新建小学2所,迁建高中1所,增加学位2560个。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受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注重师资公平,让优质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一是公平公正补充师资。近两年,公开招聘、人才引进教师376人。面试结束后,教体局根据报考岗位名称,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逐一进行选岗,将公开透明的原则落实到岗位设置、笔试面试、考察选岗等各环节。二是公开透明选调教师。2022年8月,科尔沁区教体局系统内首次以公开选调方式补充紧缺学科教师,激发基层教师工作热情,树立凭能力、凭业绩实现个人发展的用人导向。选调工作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选调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三中、四中南校区、解放小学等七所学校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选好校长、用好校长。先后对42所学校的53名校(园)长进行了调整,一批高学历年轻干部走上校长岗位,城乡交流18人,致力打造一支有教育情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校长队伍。(郑君琪)
来源:科尔沁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