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日前,位于大青山前坡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杏花谷迎来了今年立冬后的首场降雪,翩然而至的飞雪将山林装扮得银装素裹。气势磅礴的莽莽雪原、雪中踏雪而行的游人、轻纱般弥漫的山间薄雾……组成了一幅幅纯净而唯美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杏花谷位于回民区东乌素图村。乌素图意为“有水的地方”,明朝时分为东西两村,乌素图种植杏树已有200多年历史,整个半山腰被野杏林覆盖。每年4月,几场春雨过后,乌素图满山杏花和雨水冲刷过的杏树都泛出微微的红晕,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野杏花,深深浅浅、层层叠叠,远看一片云蒸霞蔚,因此得名“杏坞番红”,为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的八大景之一。
回民区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回民区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矢志不渝肩负起筑牢“两个屏障”的职责使命,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立完善林长制 稳步推进“林长治”
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回民区积极贯彻落实“林长制”工作部署,探索“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为了更好保护林草资源,回民区在完善区、镇、村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由2个乡镇级林长、62个村级(社区)林长及16个林长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构成的“林长+”管理模式,制定实施了《回民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回民区林长制五项制度》,全区林长责任网格和管护员的管护网格实现了全覆盖。并创新升级推进“林长+检察长”“林长+河长”“林长+法院院长”“林长+检察长+警长”等“林长+”工作机制和模式,全面有力地推进全区林长制各项工作的落实。
以“林长制”促成“林长治”,为回民区生态优先、高效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
全面加强保护和修复 持续巩固良好生态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回民区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始终把抓好地区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开展“绿化青山·守护北疆”生态建设行动,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实施游园绿化工程、新110国道绿化工程、段家窑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山体修复项目、霍寨沟矿坑生态治理等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回民区段)项目;认真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观光农业等生态产业;建设高端、清洁、安全、低碳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以生态建设保护为主线,盘活大青山生态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启动实施大青山前坡污水管廊建设工程,统筹防洪、景观、产业三大功能;系统推进总长度12公里的乌素图河综合改造;完成森林精准提升工程1.9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5000亩……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深入,回民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水、林、草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壮观、秀美的立体生态画卷。
“点绿成金”好生态带来好“钱”景
大杏采摘、卖农副产品、开农家乐……东乌素图村村民马晓杰与妻子手头上的活,排得满满当当。
“我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地打工,随着村子里的生态越来越好,来村里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去年,我和妻子回到了村里,在自家的果园里开办‘生态游’,大杏、园子里种植的蔬菜卖得都很好,农家乐也开的红红火火的。”马晓杰说。
依托“杏”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新故事,回民区的老乡们正在娓娓道来。
东乌素图、段家窑、一间房、元山子……这些与城区相邻的村落,如今成了热门“网红村”“打卡地”。“杏”产业、“旅游饭”“生态价”,这些新词汇日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守好“绿资源”,让百姓捧上旅游“金饭碗”。回民区紧紧围绕首府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发展城区”目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大力实施旅游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盘活全域旅游资源,推进冬季旅游常态化,夏季旅游精品化。
依托大青山146平方公里生态绿带,及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和“杏坞番红”历史文化的人文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回民区突出乌素图“杏福树下”大杏品牌效应,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并以万亩杏园综合体为核心,先后引进种植美早大樱桃、美国红番桃、和田玉枣、早酥红梨、大果海红等果树新品种,探索种植100亩桑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乐谷丰综合性农业观光产业园,实现品种多样性。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延伸林业产业链,带动林药、林鸡、林果等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快速发展。
回民区沿山8个村庄的产业发展也有了初步定位。今年重点改造提升东、西乌素图村,征收60亩土地扩建杏花谷景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幸福泉、漫水桥、古树广场、人才会客中心等景点。农家乐由原来的20余家增加到58家,接待游客40.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900万元。推出元山子奇乐鲜农露营地、刀刀板蒙亮星光里烧烤、一间房夜市、莫尼山非遗小镇《茶道驼铃》实景剧等各具特色的生态野炊、草地露营、非遗演出、特色餐饮新亮点,激发了乡村旅游新活力。
旅游搭台,产业增势,挖掘特色,提振经济。如今,全区1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7个,收入最高达到250万元。(李珍)
来源:回民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