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西辽河畔共绘“同心圆”

2023年11月24日07:23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通辽城市新貌。张启民 摄

生态建设成效显现。张启民 摄

讲党史故事。张启民 摄

和谐晨曲。张启民 摄

美丽乡村。张启民 摄

霍林郭勒高新技术开发区。张辉 摄

通辽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自觉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着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团结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筑幸福美好家园。

与时俱进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通辽市位于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在近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有43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从阡陌纵横的乡村到繁华热闹的都市,从瀚海绵延的大漠到阔野云疏的草原,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政书记负总责,逐级一把手抓落实。通辽市上下统一行动,主要领导坚持重要问题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先后召开党委党组会议138次,民族领域重点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通过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党政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体系延伸至各旗市区、市直部门及乡镇苏木街道,完善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委委员制等议事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配置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全市上下凝聚起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年来,通辽市旗两级党校主体班次全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占比达到主体班次的10%以上。全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教学31次,累计培训学员7400余人次。8个旗县市区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主体班次135期,累计培训人员达19000余人次。同时全面搭建载体平台,制定并实施“石榴籽”行动计划,充分发挥“1+3+3+N”作用,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社会各领域3个维度开展思想观念提升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多载体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交往交融行动。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通辽市委紧扣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要求,引领带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上担当作为,为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贡献力量。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大好局面。

同频共振 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

在通辽,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

和面、洗菜、剁饺子馅……周末到了,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的张淑贤老人家里又热闹起来。92岁的张淑贤是俄罗斯族,早年从满洲里迁到通辽定居。老伴去世后,她开始独居。民航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上门看望,而且有事儿随叫随到。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带上菜,到老人家聚餐。

在民航社区,居住着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藏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9个民族在内的1371户居民。为了让这里成为各民族幸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社区借助各种节日和文化活动入户走访,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每逢“五一”“七一”、国庆节等节日,社区都要开展文艺演出。邻里节、老年节、社区趣味运动会……大家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共结一条心,民族团结一家亲。

科尔沁区南门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科尔沁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2名六年级学生把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的小事改编成小品《同学民族情》。他们中,有12名汉族同学、17名蒙古族同学、2名满族同学、1名回族同学。小品结束时,同学们齐声说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走进南门小学,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扑面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墙、民族团结黑板报,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和课间活动精彩纷呈。该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里,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

民航社区、南门小学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只是通辽市民族工作落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通辽市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在民族事务部门的帮助下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拥有100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师团,政策解读、理论阐述、报告汇报、座谈研讨、手册宣传、文艺融合、演讲比赛……深入落实党的民族团结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进网络、进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籽”行动计划,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基地,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发掘一批红色旅游景区,举办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北疆石榴娃IP形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乌兰牧骑建设,大力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精心打造《流淌的文明——西辽河》《红色记忆》等历史文化精品,深化守望相助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通辽市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通过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工作,让少数民族学生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形成增进共同性、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共融共享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挖掘机振臂轰鸣,装载机往来穿梭,数百名工人正在抓紧施工,科尔沁区龙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从风电铸件、锻件,到减速机、塔筒、叶片,再到风电主机,一条实力强劲、关联紧密、前景可期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在快速形成。

2023年的这个初冬,筑梦通辽欣欣向荣,活力通辽气象万千,奋进通辽千帆竞发。

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通辽市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力,锚定“双碳”目标任务,着力建设“零碳城市”;高质量实施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欧投行贷款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美丽通辽建设紧锣密鼓。

围绕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通辽市坚持高效能治理与高水平安全协同发力,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一域之稳服务全局之安。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通辽市坚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全产业链建设协同发力,深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在“追风逐日”中实现“风光无限”、绿色发展。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辽市全力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确保粮食和肉类产量保持全区领先。

围绕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通辽市坚持扩大开放与优化环境协同发力,深化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联盟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落地经济”,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汇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地位,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谋划建设现代农牧业、再造一个通辽工业、服务业转型突破、绿电就地消纳等6件大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深做细“十大民生工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依托社区打造信息、援助、服务、宣传、活动、协作“六个平台”,及时登记和回应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各类咨询。引导鼓励农村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务工经商,定居安居,创业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民族工作蹄疾步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两年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2.61亿元,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7689元。年初以来,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7547万元,实施项目61个,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0.2万人。上半年,城乡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和8.2%。

2022年,全市19个集体、28名个人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5个。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如今,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通辽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285万各族儿女,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康桂君)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