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党恩 奔向幸福
——林西县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各族各界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冬日暖阳温润,林西静谧灵秀,远处山体连绵起伏,居民房屋点缀山水之间,自成画卷。沿公路一路前行,栋栋设施暖棚镶嵌其中,番茄、辣椒生长一路长“红”,肉牛、菌菇带动增收。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西县各族干部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坚守勤劳创造幸福,深化乡村治理坚定发展要在实处,解决群众难题坚持一起迈向幸福……沐浴在党的春风下,在这片红色的热土,林西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始终未变,昂首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大路上。
乡村振兴提振百姓“精气神”
山川真的变了样,又见柿红粟黍香;小轿车停在洋房旁,好日子做梦不敢想。伴着幸福的歌儿走进赤峰市林西县,一系列足迹见证了“五化”引领产业发展的变化,处处展现乡村产业发展正酣的“振兴”景象。
走进十二吐乡巴吉沟村,整洁、平阔的道路,统一规划停放的车辆,农机具停放井然有序,紧随村民的脚步,笔者来到巴吉沟村志民农机合作社,恰逢村里组织“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话发展说变迁活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苦日子”,场面热闹非凡。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村民们就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等方面,提出各自的建议和想法。
对于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忧,王志民一一记录后,与村民们敞开心扉交流,谈问题、谈发展、谈振兴,堂屋里一次又一次响起村民的掌声。
“以前,我们村旱坡地多、水浇地少,种地没收成,生活没改善。”“种地你三亩他两亩,种类不齐,质量不齐,收购商不固定,出售时价格还不统一。”
“强村富民不能靠拍脑袋,必须摸清村情民意。”如何加快发展、如何强村富民?困扰村里家家户户的心事,终于随着“五化”引领产业发展迎来了转机。
万亩杂粮种植基地内正在进行机械收割
2021年,十二吐乡巴吉沟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杂粮产业,实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五化”生态农业种植,打造万亩绿色杂粮种植示范基地1处,为辖区群众致富增收再辟新路。
根据村党总支书记王志民回忆:“当时老百姓是十分不认可的,觉得一队的井给二队用都不行,就别说全村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买籽买药了。但是想发展就不能觉得难,我们村“两委”跟驻村干部一起家家户户做工作,我们的党员、群众更是一个带一个,仅用18天,我们村就完成了1万亩土地的流转。”
“我们这里老百姓人人当家做主,村里支持、配合,答应的事情都能办到,有困难干部亲自出面解决。我们营子这120来户都把土地流转出去种杂粮了。去年我家种了30亩旱坡地谷子,除去成本,净收入2.4万元,原粮一斤比市场价高出了近5角钱。”巴吉沟村民康永明说起产业发展的好处满脸笑容,紧着又说了一句:“明年,我还得多种70亩。”
巴吉沟村五化引领万亩杂粮种植基地航拍图
康永明是巴吉沟村杂粮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2022年以来,巴吉沟村借助“五化”引领的东风,旱坡地种植的绿色小杂粮打开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新格局。
“在哪干不是干,我会开大车,张三儿会开拖拉机,我们哥几个一拍即合,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全程式托管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从种到收都无需操心的‘保姆田’式服务。”巴吉沟村农机手迟建国说。
2023年,十二吐乡在杂粮产业扩面深化的基础上,探索实施“533”工程,敞开门庭,成功引进恒丰粮油企业扎根。同时,组建了本地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并顺势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让村民人人持股享受产业分红,让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家家户户,形成了“集体搭台,群众唱戏”的良好局面,全面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勤劳致富的热情。截至目前,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9万元,村民分红达30.4多万元。
坐落山脚,翠绿环村,在山水间逐梦“绿富美”是五十家子镇人民追求的梦想,但对于谋求过上好日子的寇玲玲来说绝不能止步于此。
一大早寇玲玲便参与到太平庄食用菌种植基地热火朝天的采摘队伍中,她一边忙着,一边告诉笔者:“我们之前都是出外打工,一年到头家里一点指望不上还挣不了几个钱。后来,听说村里园区经营挺红火,镇里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我们就积极响应号召,直接回来种大棚了,自己当老板,全年都有活。”在五十家子镇,像寇玲玲一样支持、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老百姓有830人,人均增收达到1万元以上。
太平庄温室食用菌产业园区可实现全年化生产草原花菇
在党的号召下,群众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同十二吐乡巴吉沟村、五十家子镇太平庄村一样,全县94896名农牧民积极响应产业发展号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青山绿水好风景,仓盈库满年年挣”城里人都羡慕的美日子,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五化”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亦为林西县乡村振兴增添了“大动能”。
三变改革改出基层“同心圆”
白云悠悠飘过绵绵群山,清风阵阵拂过小河蜿蜒,蕴藏希望的沃土上绽放甜蜜的笑脸,新方法、新农村、新征程,在党的指引下,“三变”改革成果正在林西大地上花开遍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关怀下,勤劳质朴的林西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阔步向前。
“感谢党的‘三变’改革政策。今年村里实施‘大托管’,我把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每亩地至少增收500元。”想起一年的好收成,统部镇五四村村民张占合禁不住喜笑颜开。张占合所说的“托管”是林西县结合县域实际,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率先在统部镇五四村探索实施的“一村一块田”改革。“起初大家伙对于这种创新的形式还不是很能接受,后来村里的党员带头实行土地托管,有了表率,村民们都陆陆续续的加入到其中。”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张瑞介绍。统部镇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在保障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将村里189户村民的1.1万亩土地拆零并整,全部托管给牧丰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万亩玉米产业基地,让老百姓将土地攥在手中,甜在心里。目前,统部镇已经与伊利悠然牧场达成供销协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每亩地又为村民增收300元至500元。
党旗飘、民心聚、整阡陌、并田垄。如今行走在统部镇五四村,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变“一户多块田”为“一村一块田”、变“低效田”为“优质田”,变“家庭承包”为“企业经营”,变出了一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红火景象,变出了共同奔赴振兴的靓丽图景。
菌棚成片向阳,村民安居乐业,当“三变”改革遇见食用菌,迸射出名为致富增收的“火花”。“以前像我们这样上了岁数、出不了远门、干不了重活的人只能把土地低价承包出去,每年就靠着有限的地租和党的政策补贴维持生活,虽说也是衣食无忧,但还是觉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自打咱们村进行‘三变’改革,土地承包收益更高了,还能常年围绕食用菌进行务工,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足,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了。”正在菌棚务工的村民朱国军笑脸盈盈地分享道。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大井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振兴,探索出一条“三变+食用菌”的发展道路。在大井镇党委聘请的专家指导下,使用节能日光温室进行发菌,利用双层骨架出菇棚进行食用菌生产,在节省了取暖成本、避免火灾等安全隐患生成的同时提高蘑菇商品率。今年截至目前已出菇6茬,共带动农户27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务工就业100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通过置业合作社收取棚租,大川村村集体经济也有望突破50万元。
大营子乡福源油菜基地
山青水美好风光,党建引领致富忙。“在这里务工每天能收入100元钱,而且又能欣赏到风景,我这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在大营子乡二八地村福源玫瑰园区务工的村民于民喜言。今年以来,大营子乡强化组织引领,加快推进从乡村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着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合股联营、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紧紧依托福山景区自然风光打造一山一区生态旅游示范、两村一路乡村振兴示范带、智慧生态互助养老示范村、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示范点,将文旅融合战略与“三变”改革有机结合,打造产业强、环境美、乡风好、村民富、效果优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既能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也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老是在电视上看到,今天这成了旅游胜地,明天那成了绿色楷模,今天终于到了咱家门口,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只要山不推平,水不断流,咱大营子也不缺风景。”路过福山的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纷纷驻足,享受清风拂过,花海翻涌的惬意。
大营子乡玫瑰产业园
在群众的称赞声中,“三变”改革在林西沃土上行稳致远。“这是一次很好的改革,咱老百姓轻轻松松把钱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变”出了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如今大家的思路都打开了,变单打独斗为众人拾柴,共同奔振兴”,群众思路变、经营方式变、产业结构变,“三变”改革“变”出了新思路、“变”出了新方法;“感谢党让我们的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生活越变越好、钱包越变越鼓、日子越变越甜,“三变”改革“变”出了千家笑语、“变”出了万户欢颜。
社会治理筑牢全民“压舱石”
夜幕降临,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村民们正在观看秧歌舞表演。“我们村现在是全乡数一数二的好村,路通了,树栽了,广场也建了,要不是共产党,我们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这辈子算知足啦。”土庙子村村民马艳东说到动情之处,不禁流下眼泪。
很难想象,40年前的土庙子村因无序开垦,过度放牧,滥砍乱伐,沙性地土层又浅,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已是山穷水尽、黄沙漫天。时任土庙子村党总支书记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吹响了改变的号角。先治川,后治山,锁沙龙,造良田,旧貌换新颜。40年转眼间过去,生态环境好了,大家的凝聚力增强了,干群关系理顺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带领群众谋发展,带领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2009年,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张显发接过了老书记的接力棒,分组开大会,逐户做工作,因户定策略,仅仅一个月,土庙子村的面貌就在学习、讨论、参与和实干中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年轻有为、敢想愿干的年轻人看到了党支部竖起的旗帜,也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开始主动参与村组的工作,思想统一了,合力形成了,土庙子村再次踏上全面小康建设的新征程。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科普示范村、内蒙古自治区十星级文明村、赤峰市小康示范村……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一个个奖杯见证了土庙子村的美丽嬗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自己家房前屋后都不打理,再致富也看出不出咱们富,只有村子里的环境好了,思想上富了,咱们才能算真正的富。”村党总支书记张显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掷地有声。
为了尽快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土庙子村确定了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发展思路,创新打造“百花村”,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鼓励农户在自家院内外栽植树苗和景观花卉,共建美丽家园。
“门前栽上鲜花,整体感觉都不一样啦,老百姓别提多开心了。”大营子乡土庙子村四组村民王秀芝说。
同时大营子乡党委政府探索“积分制+花村美巷”的治理模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成立了积分制考评小组,定期对每家每户的“花草微景观”与“院内微菜园”建设进行考评,获得积分的村民可以在本村超市、药店、商店、诊所进行商品兑换,一积分等于一元钱。
“各位村民,积分存折兑换马上就开始啦!请大家拿好自己的存折,根据积分兑换相应的物品。”在官地镇王家沟村委会,村“两委”成员正在召集村民们参加积分兑换活动。
“上个月兑换的洗洁精用完了,这个月再来兑换一瓶。”
“我这个月想兑换一提卫生纸,可还差2分。”
“50分就可以兑换一瓶洗衣液,我这就拿给您。”爱心超市负责人王景文转身从货架上取下物品,然后在兑换记录本上做好记录,而兑换到奖品的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自从积分制实施以来,村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平日里打牌的人少了,参加活动的人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人多了;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义务打扫卫生的人多了,整个村都呈现出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新风貌。”说起积分制治理基层的好处,王家沟村党总支书记吕霞滔滔不绝。
“这是我用积分兑换的水壶,也是咱荣誉的象征。”村民刘晓艳笑盈盈地起身、倒水,向笔者展示她手中的不锈钢水壶。“上次人居环境整治大评比,我家院子干净整洁,加5分;作为网格员,排查和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加15分,这兑换水壶的积分,就是这样攒出来的。家里来了客人,端茶倒水时说起这个,美得很。”
如今林西县的各行政村,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党员群众干劲十足,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小区旧改提升城市“幸福感”
“冬天一下雪根本出不去屋,路上全是冰包,老人和孩子经常摔跟头。夏天一下雨,路上全是泥,把鞋都粘掉了,你说这些事儿能不让人闹心吗?”对于林西县城北街道果园平房区鸡场胡同的居民林兴民来说,这曾是他和邻居三十多年来一直最发愁的事儿。
“现在我们小区大变样!”林兴民激动地说,“我们和网格长反映了小区的情况,很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党委政府给我们硬化了路,维修了排水设施,这些‘糟心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暖心路’,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老旧小区新面貌
老旧平房区的“焕然一新”,离不开“网格”管家的时时跟进,更离不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实有力。“以前居民有事总是找社区、找街道,还说不明白、解决不了。现在是‘群众说事、干部解题’,有了管家很多事马上就能解决了,这样的日子过得舒心。”提起基层网格,林西县教育家属院居民王泉颇有感触。
“今年以来,我们在平房区配备网格长、网格员和胡同长,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抓住‘小切口’实现‘大变化’,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林西县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艳才介绍说。
城北街道居民赵华的家也是大变样,走进他家院子时,几名工人正在改造室内厨卫。赵华这儿瞅瞅、那儿瞧瞧,深深感慨道:“老房子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生活有很多不便。现在政府给我们集中改造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等设施,顺便我也把自己的房子整体重新装修一下,好好生活,用幸福的好日子感谢党的恩情。”
林西县蓄力办好民生实事,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先后对73个建成时间早、基础配套陈旧、群众呼声高的老旧小区实施全面改造,累计惠及住户4283户,改造面积达41.12万平方米,让百姓的幸福感“旧地升温”,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走进林西县城南街道安居5号小区,小区“红色管家”牛方廷正在清扫地面。“我们这个小区4个单元,30多户居民,之前开支大收入少,物业直接弃管了,垃圾没人清、楼道灯坏了没人修,小区一下乱了套。”牛方廷边说边干。
“为了给咱们建设美好家园,政府给咱们又投钱又改造,作为一名老党员,咱们也得紧跟党的步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把自己的‘家’自己管起来。”牛方廷主动牵头,联合小区里的党员、群众齐上阵,清扫小区卫生、规范居民停车、栽植花草、调解邻里纠纷。在他的影响下,现在的小区虽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却井然有序、邻里和睦。
从百姓“旁观”到百姓“参与”,如今在林西县,像牛方廷这样的“红色管家”模式已推广至6个小区,一时间,“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蔚然成风。
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聚一份力量。2023年以来,全县新建中小学校综合楼7座;维修更换城市照明设施电线电缆1200延长米;开通农村客运班线和公交线路36条,建制村通客车(公交)率达100%;公安行政服务专区13个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已实现6大类54大项232小项公安行政审批业务的集中办理,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画面正勾勒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幸福林西”。
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墨迹未干,振兴发展的美丽图景正在延展,感恩伟大共产党的幸福歌谣仍记心间,吃苦耐劳的新农人们干劲儿依然。今天的林西,人们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医疗有保障,养老更贴心……振兴发展成果正绽放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林西县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牢记嘱托作示范、感恩奋进勇争先,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马文芳、李晓军、李清源、王丽娜)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