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生态赋能”让乡村更富活力

幸福泉
来到回民区,漫步在古杏园,欣赏“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的烂漫风景;捧一抔“幸福泉”,品尝泉水的甘甜清洌,喝一口沁人心脾;挎着小篮置身果园,伴着林果特有的清甜香气,将秋日的硕果纳入篮中……一个个周末游打卡地彰显着回民区文旅市场的澎湃活力。
近年来,回民区围绕大青山146平方公里生态绿带,立足“一横两纵三片区”,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建设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大青山沿线分年度、分类别推进沿山各村改造,按照“连点成线、串珠成面”的思路打造康养休闲旅游片区;围绕呼武公路两侧,在段家窑村、一间房村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一些好的业态、好的项目落地,打造文化创意体验片区。
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就是回民区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东乌素图村因三面环山,土壤、气候、水质非常适合杏树生长,历代村民以杏为生,是一座被誉为“红杏遗村”的古村落,有400多年的历史。“杏坞番红”景观也是我市历史悠久的八大景之一。
今年以来,东乌素图村按照“一条绿带、八个节点、一处一景、四季不同”的思路,重点在村容村貌、绿化美化、重要节点三个方面进行打造提升,打造了幸福泉、古树广场、杏花谷等节点景观。
唯有特色,才能与众不同;唯有特色,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乡村旅游中,要找准发展“坐标”,充分挖掘本土风情、传统技艺、乡土故事以及美丽自然等资源禀赋,凭借与众不同的“爆点”出圈。东乌素图村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坚持“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大杏种植、农家乐、休闲康旅等特色产业。
杏花谷
乌素图杏花谷位于东乌素图村北,面积约150亩,其中有杏林果园80亩、花海景观18亩。回民区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及打造特色景点和活动等方式,不仅打响了乌素图“杏福树下”品牌知名度,还把沿山所有村统一串联起来,培育壮大沿山农家乐、民宿、网红打卡地等新业态,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特色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幸福泉位于东乌素图村主路西侧(原神泉取水处),今年回民区围绕泉水取水口进行了提升改造,重点进行了淤泥地基处理、场地截水排水工程、木台阶木平台修建、石头砌筑入口平台及入口台阶修建、围栏修建、水池修建、花卉造型种植、“幸福泉”入口标识修建、出水口造型修建、照明工程等。改造一新的幸福泉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戏水游玩,已成为夏秋时节的网红打卡地。
古树广场的古榆树树龄已达600年以上,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回民区通过整体规划古树周边环境,突出古树的文化价值,设计了弧形廊架、景墙、山体毛石护坡、艺术字小品,古树文化得到充分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古树的历史,丰富东乌素图村的文化底蕴。
在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中,回民区还着力提高当地的软硬实力,优化基础设施并完善配套服务,从而让乡村旅游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回民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对东、西乌素图两个村1788个院落实施外墙保温涂料工程、主路景观打造、拆临拆违、绿化美化。实施了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包括栽种乔木、灌木、绿篱、花卉和地被。围绕“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东乌素图村绿地景观条件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见缝插绿”,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布局口袋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活动和休闲场地。通过绿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乡村绿地面积,增加了乡村绿量,生态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除了美景本身,村民的热情也是游客们愿意前来感受古朴乡风的原因之一。听老人说一段古杏园历史,走进韵味有致的农家乐,在乡间邻里中感受自在与温暖。回民区鼓励村民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引导他们开办家庭旅馆,推广农家乐,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与村民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以林果促采摘、以采摘促农家乐的休闲旅游产业群。
如今,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回民区乡村的环境与景观、设施与服务正在逐步提升,一个个“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村庄在回民区大地上展露新颜。未来,回民区将进一步深耕细作优化服务、创新供给,切实推动农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费娟)
来源:回民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