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审旗:绿色织锦绣 文明唱新风

天朗气清,青青绿草,幽幽花香,碧水潺潺……徜徉在风景如画的绿色乌审,天蓝、地绿、水清,满城风景画,愈来愈动人。从“千年沙漠”到“今日绿野”,您会发现,绿色是这里最靓的底色,生态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一路走来,乌审旗扬生态之长,做生态文章,兴绿色产业,谋民生幸福,这座宜居之城,正如鲜花般美丽绽放。
近年来,乌审旗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严格履行生态环保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使森林草原、沙漠湖泊、田园湿地都成为聚宝盆,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走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产业崛起的绿色发展之路上。
擦亮绿的底色
清晨中的鸿沁湖公园,一群阿姨正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不远处,几只水鸟正舒展翅膀,懒洋洋地迎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鸿沁湖公园是乌审旗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创新思维,利用低洼地建起的第一个湿地公园。如今这里成为群众休闲、观光的理想去处。
擦亮绿的底色,让清水长流,蓝天常伴。近年来,乌审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大地清洁”成为16.3万乌审旗人民共识。
乌审旗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管理、精准施策、精细实施,全面提升科学绿化水平。继续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工程、退化林草地修复等项目,同时加大地方投资力度,将重点区域和国家投资项目结合起来,形成双轮驱动,大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让青山披绿,涧水长流。近年来,全旗用于林草生态建设修复资金4.8亿元,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102.0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1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7.875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31.025万亩,工程固沙10万亩,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修复22.16万亩。全旗森林面积达到579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87平方米……一串串数字,印证了乌审旗从荒漠到绿洲的蝶变,在筑牢祖国北疆绿色屏障和促进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乌审旗先后获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北疆楷模”等诸多项国家及自治区级荣誉揽入囊中。
提升绿的内涵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围绕绿色发展,乌审旗不断延伸绿的内涵,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走向田间地头、城市乡村,深入群众内心,化作百姓自觉行动。
城区,乌审旗以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坚持一盘棋推进、一条心攻坚、一股劲创建,确保我旗入选第七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秉持“公园城市”理念,修编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导则,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完成3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乌审街北段等3条市政道路,新增和改造绿道6公里、绿地10万平方米,硬化街巷25万平方米,新改建地下管网120公里。完善市政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城镇集中供热由旗属国有企业主导运营,规划设置便民夜市、摊位5处,增设公共停车位3000个以上,建成口袋公园、小游园4处,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强化精细化管理,推行市政环卫服务市场化运营,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让城市舒适度更高、老百姓幸福感更强。严格落实中心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各项措施,城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投放运行新能源公交车30辆。
园区,乌审旗扎实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快推动绿电进园区、进企业。强化大气污染物减量控制,完成煤化工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常态化开展水环境监测,完成5家化工企业晾晒池高盐水减量化任务,进一步提高矿井水综合治理能力,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有效防范土壤污染风险,加强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及医疗废弃物监管,做好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推动节约集约循环发展。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改造,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能效“领跑者”标准。积极推进砂石粘土矿公开出让和开发利用,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7座、自治区级1座。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坚持严控增量和盘活存量并行发力,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成皓通、力威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废弃资源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支持共享社区建设,引导群众从源头节能,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成为新时尚。
景区,乌审旗加强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成“河套人”遗址博物馆,推进“河套人”遗址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申报和萨拉乌苏5A级景区创建,成功举办“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打响“河套人”文化品牌。高起点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完成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和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建设,升级改造红色文化教育主题馆等场馆,深入挖掘并阐释好乌审旗在原伊克昭盟党建和革命史上创立的“十个第一”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更好地推动乌审红色故事走向全国。充分挖掘整合“牧区大寨”精神、自然生态景观、特色民族民俗等资源,加强与毗邻地区旅游合作,集中打造叫得响、立得住的旅游精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农牧区,乌审旗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管理长效化,统筹抓好村庄清洁与户厕改造、垃圾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着力净化亮化镇容村貌,全面营造整洁、文明的镇村环境,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完成重点区域绿化及乡村美化绿化0.9万亩。采用“精品示范引领”的方法,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健康向上之风,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治理模式,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一心向绿,一路向绿,乌审旗生态文明立旗、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坚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举行了首个全国生态日暨乌审旗毛乌素沙地歼灭战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仪式。坚持边完善规划、边细化举措、边推进治理的原则,加力提速规划编制,确定旗域防沙治沙目标任务、规模和重点。在对规划内容、方向、举措等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打赢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彻底歼灭149万亩裸露沙地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
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创建,乌审旗究竟胜在何处,又好在哪里?
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在乌审旗的田间地头走一走,到群众家中坐一坐,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聊一聊。
涵育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与生态文明贯通同步建设的是“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城市绿色生态“活力带”由此进阶“动力带”,展示城市风貌、生活品质,更带动产业转型发展,集聚动能。绿色大米、有机蔬菜、高产奶产品等绿色生态农牧业欣欣向荣。持续壮大“牛、羊、猪”主导产业,实施肉牛养殖“百千万”工程,以雄特牧业、金太羊等龙头企业为“引擎”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乌审黑牛”高端肉牛核心基地;加大鄂尔多斯细毛羊高效繁殖技术推广力度,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支持鄂尔多斯细毛羊保种繁育、绒毛皮加工等一体化发展;做优“皇香”生猪养殖产业,加快正大、双康等生猪养殖项目建设,保障猪肉市场稳定供应。稳步推进奶产业扩量提质。加快种业振兴步伐,引进国外优质良种牛2500头。目前,全旗“两品一标一优”农产品达113个。
唱响绿的欢歌
一见倾心,始于颜值。乌审旗唱响生态之歌,让生态文化入脑入心,形成生态环境人人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格局。
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变着绿色乌审这座城市的外形,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气质,沉淀为城市的文化,化育为城市的精神。
长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绿色发展方式,更铸就了乌审旗人民对自然资源的钟情与珍惜,凝成了乌审旗人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和热爱。
热心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创建出谋划策、构思创作;主动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洁净家园行动,美化身边环境;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贡献力量……
“乌审旗最美的风景就是乌审旗人民!”每个乌审人民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生态文明理念,在乌审旗这座城市,在其街巷、产业、绿化、有机城市肌理中都清晰可辨。
乌审旗正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文明城市,向打造更高水平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阔步前行。(苏玛)
来源:乌审旗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