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乌海水权交易让水资源价值最大化

2023年09月26日07:48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工业企业对农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农业节约出的水通过水权转让用于工业生产。如今在乌海市,这种“以工补农,以农哺工”的“合同节水+水权转让”交易模式正在全面推行,此举有效破解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实难题。

乌达区乌兰淖尔镇良田广袤、物产丰饶,这里是乌海市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长期以来,村民们灌溉田地都以大水漫灌为主,既浪费水又费肥费人工。

去年开始,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800万元在乌兰淖尔镇实施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将全镇范围内1.25万亩农田改造为滴灌。滴灌让水直接流到作物根部,变“浇地”成“浇作物”,减少灌溉中的蒸发损失及渗漏损失。

据测算,改造后的亩用水量预计由513.5立方米减少为283.3立方米,年可节约用水约287.8万立方米。重要的是节约出的水可转让于工业企业水指标247.51万立方米,如此一来,农业、工业都得到了实惠。

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乌达区一家新材料企业,这些年随着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用水瓶颈日益突出。而通过乌海市跨行业水权交易,企业面临的水资源困境迎刃而解,水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推动农业节约用水向工业用水流转和使用,进一步科学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形成‘工哺农、农辅工’的良性循环。”乌海市水务局水政和水资源管理科科长禹博说,通过鼓励工业企业投资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田间工程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现工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工农互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地处西北的乌海市终年干旱少雨,地下水及地表水总量少,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已基本配置和利用完毕,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可开发利用量十分有限。近年来,乌海市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指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领域加大节约用水力度。同时,通过创新机制,推进跨行业、跨地区水权交易,全力破解水资源不足困境。

为激发“水活力”,激活“产动力”,乌海市率先在自治区建设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将乌海市水权交易纳入全国用水权交易大市场。根据对工业企业取用水户闲置水指标摸排情况,指导推动企业开展水权交易,2022年以来开展水权交易30笔,交易总量567万立方米。乌海市还积极参与自治区跨盟市水权转让一期水权转让工程和盟市内闲置黄河水权指标交易,争取水指标4544.45万立方米,解决8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

为推动用水权交易进入规范化、制度化,乌海市印发实施《乌海市水权流转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规范和引导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用水权制度体系,为全市推进用水权交易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该市并印发实施《乌海市农业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试行)》,将“按亩收费、固定计费”逐步向“按量收费、阶梯计费”转变,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农业节水,改革水资源供给侧管理,推动水权流转。

同时,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制定地方节约用水法规——《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 《条例》创新提出“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地区、跨行业开展合同节水,将合同节水取得的节水量纳入水权交易,依照有关规定实现水资源使用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取用水户间流转”。这标志着乌海市治水、管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该市推进“审、批、取、供、用、节、排”全链条节水和节约水指标的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乌海市水权交易案例还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记者 郝飚)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